浙江潮视点
·雷锋走向世界,但别离开中国
·绿色GDP启航须更新“官念”
·天龙八部入选教程是喜是忧?
·李学生死了,他还活着
·村务会开到国宾馆谁来管?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侉离分裂力谁任?
www.zjol.com.cn 2005年05月1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这是近代著名学者黄遵宪赠梁启超的一首诗,诗题为《赠梁任父同年》。这诗今日被书法家写成一幅小篆,成了礼品,经清华大学校长之手赠送给宋楚瑜先生。此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常常引经据典表达政治理念的温家宝总理,曾于2003年6月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的演讲中引用过。

  今日这首诗再次大大出名了,这是因为宋楚瑜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后,让人意外地获得了一个“网评焦点”、“边缘谈资”,就是清华大学校长在念这首书法中的诗时,磕磕巴巴,认不得诗中的“侉”字,“没有把整首诗念完整就草草结束”,让在场的清华学子跌光眼镜,让电视机前观众如我脸红得如猴子屁股。

  俗话说,是马是骡,拉出来遛遛。可成为堂堂清华校长的人,也该是拉出来遛过几回的,否则上级选拔的时候不见得看得上。不过有时候相马,虽然不光在马厩里看看长相算数,但只是拉到院子里溜达几下就认定是千里马了。现在从台湾来了宋楚瑜这位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真正千里马,场面大了一点,我们的校长就“相形见绌”,丢脸丢得大了去了。宋楚瑜先生到清华发表演讲,这位校长在开始主持时念稿子的发言中,就结巴停顿,这可以说激动紧张;后来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成“捐赠礼物”,尽管引起台下学生一片嘘声,我们也可以说是一时口误;但代表清华给楚瑜先生赠送礼物,而认不得自己“诗礼”中的字,这个“失礼”失得真够“中国一流”的了。正如有网友评论的:“校长大人也太官僚啦,也不事先把‘捐赠’的礼品内容了解一下,丢人丢到台湾去啦!”

  清华非我母校,现代清华出个没啥文化的校长,本来我也用不着脸红,何况人家是学物理的院士,也有一技之长,可清华毕竟是中国的清华呀,于是作为中国人的我,就不免悻悻然怀念起过去的清华校长来。“我祖先怎么怎么的”,尽管这有点阿Q他老人家的精神,可清华的“先祖”梅贻琦校长就是那么优秀啊!“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我略略说一下梅贻琦校长的人品特点和治校理念吧——其实今日清华之校长,一定是知道的,就算我罗嗦重复了。出身于清贫家境的梅贻琦,在学习和工作中锻炼成谦虚、勤谨、忠诚、敬业和责任心很强的品德;在1931年的就职演说中,他提出“大师说”,至今赫赫有名:“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也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惜乎今人眼中之“一流大学”,不仅是“大楼之谓”,而且是“大官之谓”。有的表面赞同“大师说”,实际操作中却是“认真听取,坚决不改”。

  梅贻琦那个时代的清华,外在之条件,可是今日清华可堪比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清华与北大、南开千里迢迢迁徙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的时候,是如何的艰苦卓绝。看看梅贻琦那时的日记(见《梅贻琦日记(一九四一—一九四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就知道那时办大学,作为校长是如何的劳心劳力。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培养了多少国家的栋梁之材!这其中贯穿了校长的人格力量、人性力量和人文力量,听听梅贻琦在一次会上说的话吧:“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他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的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见《梅贻琦日记》第260页)水木清华,水木清华,现在还有谁能说“吾要好好驾驶这个船”,以“敢告无罪”?!

  众所周知,能做好大学校长,“驾驶好这个船”的,要有一种非凡的精魂所在,其基础是文化人,核心是思想家;而现在实际的情形呢?不幸得狠,大抵基础是科技人、核心是为官者。官做得好,那也可以说有“管理能力”;可做得不好,便是油头粉面的可笑分子,热衷场面,爱跑仪式,擅长照稿子念大堆大堆正确的废话,便是与官僚不相上下了;而且有了所谓“从政经历”,便往往有了那种眼睛朝上、身心奉迎的官场习惯做法。

  大学本身,若要真正做到“厚德载物”,是离不开环境的。蔡元培、梅贻琦应该感到宽慰,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多少有些让他们潇洒地独立治校的氛围,受干扰多了,就可以立马宣布辞职不干或坚辞不就。那是一个崇尚思想家、教育家治校的时代,大学之道存焉,所以即使物质匮乏、大楼稀缺,仍能人才辈出;而现在时时刻刻梦寐着“建世界一流大学”,痴人说梦般弄得让人不知所云。今日真是一个需要“政治人治校”的年代吗?那些有所谓从政经历、有所谓行政管理能力管理经验的人,当真是大学校长的首选吗?有一点留洋经历、弄上了院士之类的称号,这头有“自己的学科专长”,那头有“上级的充分信任”,就能成就一位优而秀之、杰而出之的大学校长吗?这样的在核心部位稀缺了大片人文精神和教育思想的一校之长,能够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大学”吗?

  大学大约早已进入培养技术工匠的时代,所以必然会进入越来越多的“技术工匠”治校的时代。要改变这种“轻文化功底、重技术权威”、“轻思想学养、重为政历程”,我想变更一下校长的产生方式恐怕也是可以的,不是由上级选官一样选校长,而是让师生选举、选择自己的校长,那样,相信是不大可能选出“拉到院子里遛遛就认骡为马”的倒霉蛋的。

  1917年3月,蔡元培到清华演说,说到对清华学生的三个希望,一曰发达个性,二曰信仰自由,三曰服役社会(见《蔡元培全集》第三卷50-53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他若见到今日之清华培养出来的清华校长,是如此的断裂人文之脉,该是有些失望的罢!或许他还要耳提面命,继续谆谆教导:不要失却个性,不要信仰权力,不要服役官位……不过他即使这样说了,人家也是不大听得进去的,因为这是一个做官能够做稳的年代,发生了一些丢失颜面的事,大抵也没什么要紧,回家照样可以睡得安稳。不过,各种丢脸丢大了校长,恐怕是难以在学子和国人眼里继续赢得敬重了,除非他懊悔,自责,辞职,埋首于科研并取得新成就。当然,继续做稳了校长,还是能够在上级和官人眼里获得好感的,因为一个人在若干或一干人马那里获得好感甚或“尊重”,从来就不算什么难事。

  想到宋楚瑜先生与胡锦涛总书记会面谈话时,那滔滔引用《易经》句子的情景,我就想将那难倒堂堂清华大学今日校长的诗句置换一词,曰:

  “寸寸人文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徐迅雷  编辑: 吴辉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