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芦山地震,我们学会了什么?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本网评论员 陈国平    责任编辑 王凯韵
2013年04月25日 15:38:48

更多

  从汶川到芦山,时隔五载,大地又一次战栗。祖国的西南一隅,再度拨动万民心弦。

  芦山地震发生至今,已超过一百三十小时,失踪者生还的机会概率正越来越渺茫,但救援仍在继续,我们仍然相信会有新的生命奇迹。此次地震的烈度、破坏性和伤亡程度,比起五年前均有所不同。而与五年前同样感人肺腑的,是迎难而上的生死营救,是咫尺阴阳的亲人永诀。一幕幕大爱涌动的场景,足令山河动容。一个个守望相助的行动,印证同胞情深。在这样一个凝重时刻,对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吾国吾民而言,芦山两字,不仅仅指向一个地名,不仅仅意味着一场灾难,更是一段永难抹去的时代心路,是一腔无处排遣的家国情怀。

  重大自然灾难是人类必须永恒面对的命题。大难当前,考验着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和意志力,也在叩问整个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科学化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与任何一场大地震一样,芦山地震也发生得很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但从救援的视角看,无论是党政部门、军警人员还是社会各界,都在最快时间内做出了正确有效的应对。这种有效应对乃是基于"危机警觉意识”,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学习能力,即:在过去五年里,我们反复思考着汶川地震,反复消化吸收汶川的经验与教训。从电视和网络传播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五年前的汶川,部队开进去后,战士们主要用徒手挖掘的方式在废墟中抢救生命;而芦山的救灾行动,体现了更高的组织程序和专业水准,技术装备和人员专业素质都有明显改观。包括浙江地震应急队6名成员在内的全国地震专家,第一时间奔赴雅安,为指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军用无人机在查清灾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骨科医生、急救医生和医疗物品快速进入震区。消防队员作为一种专业救援力量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起重机械、液压剪等专业设备发挥了强大的威力。芦山救灾,之所以能在整体上体现出更高的专业化水准,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建立起来的全方位的预警机制,与日常应急机制的完善,显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芦山地震,也震醒了全社会对网络新媒体的认知。地震发生后,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介入,几乎与救灾行动即时同步,在某种程度上给即有救灾模式赋予新含义。国家地震台网通过微博播报了发生了地震的权威消息。与汶川地震发生时主要借重传统媒体发布救援资讯不同,芦山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等官方微博实时滚动报道李克强总理的行程和救灾部署。正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要求普通志愿者为专业救援队伍"让出生命通道”的号召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认可。公开才有公信,理解带动理性。从国家机构部门到草根志愿者组织,从名人大腕到升斗小民,从寻找亲人、求救信息到救援攻略、捐款渠道,新媒体平台成为一个紧急公共沟通平台,全社会通过这个平台提供信息,更新信息,汇总信息,网友、媒体和政府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印证,使救援信息呈现更快、更完整,事实上对整个救援行动起到了非常正面的推动作用。

  我们从汶川学到了很多,我们也会从芦山学到很多。

标签: 雅安地震;芦山地震;地震救援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304/W0201304264056900058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