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杨洁导演心中的“痛” 更值得回味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陈广江    责任编辑 吴晔
2017年04月18日 14:37:35

更多

《西游记》热播了30年,我们记住了师徒四人等一个个演员,又有多少人关心幕后导演呢?只有当一个人离世的时候,人们才念起其无可替代、难以超越的存在,这就是现实。

  4月15日,知名女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孙悟空”六小龄童、“唐僧”迟重瑞、杨洁的女儿等确认了这一消息。

  杨洁驾鹤西去,网上网下一片哀悼声。杨洁走了,霸屏30年的86版《西游记》依旧会火下去。杨洁的伟大艺术成就和《西游记》的不可超越性已无需赘言,倒是杨洁导演的心路历程值得咂摸。望着满屏满屏的“杨洁”,哀悼之余,总让人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其生前的寂寞和身后的掌声多少有点违和感。

  《西游记》为何经久不衰?杨洁曾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没有为奖状。我们这些主演,一个月80块钱、90块钱,一个月15块钱补助,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过苦。”相较于当下一些“小鲜肉”动辄千万甚至过亿的片酬,《西游记》的精神何其珍贵!据称,拍摄这部剧所遇到的苦难不亚于剧中的“八十一难”。

  《西游记》成就了一批艺术家。杨洁仙逝后,六小龄童、迟重瑞等众星发文悼念,其言凄凄,其情切切,令人动容。无数看着《西游记》长大的一代人更是不吝掌声,纷纷表达敬仰、哀悼之情。今天霸屏的不再是《西游记》,不再是师徒四人,而是导演杨洁。杨洁配得上这掌声和荣誉。

  但这一切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完美。在2013年接受采访时,作为最大功臣的杨洁这样说:“《西游记》是我心中永远一个结一个痛,十年我没看过它,我看见它,我就换台。”何出此言?为拍这部剧,杨洁顶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经历了千难万险,但播出并火起来后,演员在外处处鲜花掌声,而孤独留给了杨洁,其间还曾闹出过“不合”事件。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正常,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似乎是幕后人员的宿命。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只要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在意那只下蛋的鸡呢?”《西游记》热播了30年,我们记住了师徒四人等一个个演员,又有多少人关心幕后导演呢?只有当一个人离世的时候,人们才念起其无可替代、难以超越的存在,这就是现实。

  尽管如此,放在杨洁身上,未免过于残酷。也许承担了太多付出的太多,也许曾经的艰难太刻骨铭心,也许伟大的作品背后也隐藏着若干江湖气……总之,我们怀念杨洁,就不应漠视这部作品背后那些不美好的细节;赞美《西游记》伟大,也应深思它为何而伟大、如何复制这种伟大。事实上,杨洁心中永远的“痛”在今天依旧存在。

  今天浮躁、功利的中国影视界更需要《西游记》式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更需要杨洁式用生命去拍经典的工匠精神、“取经”精神。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原标题《杨洁导演心中的“痛”更值得回味》)

标签: 杨洁;西游记;六小龄童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mrwp/201704/W02017041850720634916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