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钱江潮评|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2020年03月15日 11:30:11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各地努力探索实践,以数字化手段打开治理新通道,发挥最大治理优势,提升治理能级,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次的“大平安”正走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浙江用大数据“找到人”、用大系统“管住人”,用大平台“看好门”、用大网络“守好门”,织密了防控网。

  社会规范有序、人们安居乐业,既是检验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最有效的标准之一,更是广大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具体表现。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基层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对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央有要求、浙江有基础、群众有呼声,也是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题中之义,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应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是行为规范,也是发展前进的有力保障。就浙江而言,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要求,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加强制度监管,让制度成为保障。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把思想行为规范到“法治浙江”建设的轨道上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形成广大干部群众自觉遵守执行法规制度的良好氛围,以及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治理模式,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和谐共享的砺金石、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应突出基层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实践证明,城乡社区的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越牢。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社区及社会组织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构建分级分类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努力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基层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应促进民生改善。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在社会利益多元、思想观念多变、社会矛盾凸显、民众期望值增高的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没有现成的办法可循,在实践中必须要以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坐标,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工作机制,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搭建多元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精准化的社会服务,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在提供公共服务、解决民生问题、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幸福指数等方面取得实效,让广大市民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