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丨让馆藏“活起来”,才是博物馆美好的打开方式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吴珂珺
2020年05月18日 16:16:34
分享到: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近年来,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景点,需要给公众以知识、以思考、以启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价值、遗产的历史内涵,让博物馆珍贵的藏品多起来、厚重的历史“活起来”、深奥的科学“动起来”,使公众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从自然中获得启示,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精髓、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纵观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博物馆,莫不以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公共教育为己任。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充分挖掘藏品内涵,体现博物馆在链接“传统”与“未来”中的文化中枢作用,帮助参观者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依然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所在。然而,博物馆的发展与公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除了让人具有拒绝浮躁、沉下心来欣赏文物价值的自觉,如何放下职业身段,消除专业隔阂,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让珍藏的艺术瑰宝、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了解,“以开民智而悦民心”,也是博物馆拉近与公众距离的现实课题。

  “如果把藏品当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只有个体自觉与博物馆创新结合起来,博物馆才能真正活起来,体现其应有的文化与教育价值。正如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而故宫博物院,本身就是创新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朝珠耳机、帝后娃娃、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创意产品,早已成为一种风靡的时尚。这样的创新,既让高冷的故宫博物院变得亲和力十足,也激活了文物资源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一言蔽之,只有牢牢抓住公众的心,才能让博物馆摆脱陈旧、呆板印象,“活”起来、“火”起来,这才是博物馆正确的打开方式。也只有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更显魅力,在与公众更广更深的“亲密对话”中发光发热、倍增美好。

  博物馆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就应加强专业能力,提升配套设施,在做好收藏、保护的同时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展览和活动。一方面要善于文创融合,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目标人群的文化利益追求,既要把布展设计得生动活泼,也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主题性与专业性、互动性与趣味性,让公众在“知识宝库”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心灵的滋养;另一方面要善于跨界融合,让博物馆插上互联网、数字化的翅膀,搭上“文博热”东风,运用“博物馆+”,打造生动多元的新媒体产品,在跨领域、跨行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中推动不同文化互联互通、包容互鉴,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

  “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博物展览,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让我们在博物馆遇见更广阔的世界,让博物馆文明融入社会的心灵。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