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集装箱城中村”不能简单拆除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郭元鹏    责任编辑 王艺
2016年09月28日 08:49:18

更多

9月26日,记者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头寺片区,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之为“集装箱城中村”的地方。

  9月26日,记者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头寺片区,见到了被当地人称之为“集装箱城中村”的地方。该村建在小山坡上,四周被铁路、商品房工地、高架桥和荒地包围,整个村子用铝皮包裹与外界隔绝,据悉,入住该村的多为建筑工人,一座集装箱至少住8人,只要3元/天,折合0.375元/人/天。(9月27日《中国网》)

  荒草萋萋,落叶遍地。这就是建筑工人居住的“集装箱城中村”。应该说,“集装箱城中村”的老板还是很精明的。在这个地方的周围是一栋栋正在拔地而起的工程,想到这些建筑工人无处居住,当地一位老板就做起了这个生意。搞了这么多废旧集装箱,把集装箱变成了建筑工人的家。

  “集装箱城中村”何去何从?我想,媒体报道的这天,就距离“集装箱城中村”的死亡不远了。当地监管部门在看到这则成为全国热点的报道之后,一定会毫不留情的铲除。铲除也是很简单的事情,问题是,如果只是简单铲除,这些建筑工人将何去何从?

  铲除“集装箱城中村”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安全隐患,比如社会隐患,比如不达标准。可是,要知道的是这些建筑工人,会多么的感激这个“集装箱城中村”?毕竟,一座集装箱至少住8人,只要3元/天,折合0.375元/人/天。一天几毛钱的费用,对于这些建筑工人来说,也应该是一种“廉价的幸福”吧!

  建筑工人是辛苦的,是劳累的,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居住的地方。都说蜗居的生活是艰辛的,可是他们连个蜗居的地方都没有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集装箱城中村”背后的权益丧失的社会背景。从事建筑工作,和其他异地务工有点不同。如果是在厂子务工,厂子里可能提供居住的地方。即使不能提供居住的地方,他们也能在厂子附近租赁廉价的住房。但是,建筑工人则不同了。凡是需要建设的地方,几乎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就成了问题。

  用工单位会建设一些简易的“棚户区”。由于过于简易,就留下了安全的隐患。2015年,某地一个郊区建筑工地,简易房倒塌,30多名建筑工人被砸在底下。也是在2015年,某地一处建筑工地简易住房发生火灾,10多名工人被烧伤。这种悲剧的发生,罪魁祸首就是居住的地方过于简单。

  我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当建筑工人疲惫的走进“集装箱城中村”的时候,工地的老板们都到哪去了?这个时候,他们一定在高级宾馆里温暖着、清凉着、幸福着。建筑工地的安全规则里,不能只有建筑本身的安全,还应该有建筑工人居住的安全。笔者以为,在建设工程的时候,应该给建筑工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采取车接车送施工的办法。即使需要在工地附近居住,也应该搭建符合生活需要,符合安全需求的简易“工人之家”。

  谁没有梦里的致青春?四处漂泊的建筑工人,需要有“驿动的家”,并且理应成为工地安全施工的标准配置。“集装箱城中村”背后是建筑工人的生存之困。(郭元鹏)

标签: 建筑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