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警惕煽情网文 警惕眼里常含泪水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曹林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12月14日 23:08:51

更多

是的,我想说的是你要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那些常常刷屏的煽情网文所操纵,不要眼里常含泪水。

  看到题目,你们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是的,我想说的是你要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那些常常刷屏的煽情网文所操纵,不要眼里常含泪水。偶尔泪流满面,是你爱得深沉,眼里常含泪水,就得去看医生了。

  自媒体时代一道独特的舆论奇观是,热点常常是由一篇或让人泪流满面、或让人义愤填膺、或让人激情澎湃的煽情网文所设置。煽情网文就有这样的魔力,精准地抓住人们的痛点泪点,一夜之间刷遍全网,像操纵木偶一样让所有人都被网文营造的那种情绪所传染,无论是《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还是《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都产生这样的传染魔力,成功让整个舆论场陷入文章所营造的情绪中。

  防火防盗防煽情网文。不是我没有怜悯同情心,看了这些文章,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母亲,一个心怀善良的人确实会感动。但也原谅我是一个媒体人,我常常克制感动,对其真实性进行苛刻的审视。像这样听起来再让人动情的故事,在我看来只是一个需要核实的新闻线索,是需要倾听另一方声音的某一方说法,是“观点”而不是“事实”。

  经历了这么多被煽情网文误导之后,这么多次被反转新闻打脸后,我们应该学会摆脱“新闻易感状态”,而对那些试图让你进入其节奏的煽情网文保持一定的免疫力。

  可能跟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吧,向来对过度煽情的文字会有一种心理抵触,而把事实和逻辑放在首位,毕竟新闻不是文学。好好说话,不要动不动就煽情。总觉得“煽情”这种修辞术,是一种试图降低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智商的话术,以泪掩过,以悲遮羞,以拐弯抹角层层叠叠的形容词和情感充沛的惊叹号遮掩逻辑的苍白,越是用力煽情,越是想遮掩什么。很多时候看待社会问题和热点需要“将心比心”,但又要防范身份过度代入,在保持同情同理心的同时,不能失去一个“公正旁观者”的冷静视角。

  煽情网文越是煽情,越是提醒我们,这是带着某一方强烈情感的单方说法,而不是事实。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需要核实的新闻线索,而不是事实。人们常常把那些需要证实的网帖当成事实,这就是常常被反转新闻打脸的关键所在。永远要警惕,故事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版本,这个当事人是这样叙述的,另外一个当事人说的可能完全相反,不能听了这方跟着这方走,听了那方跟着那方走,而要听完双方的叙述再综合媒体报道后再作判断。

  想起一位名记者说过的一件事,当他从网上看到《中国电子报》副总编被羁押六年、最后被宣判无罪举着自己那双严重扭曲的手时,他心里想的不是“他遭到了刑讯逼供,应该获得赔偿,应该帮他维权”——他想的是这是一个好新闻,我应该把它做出来。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冷静,替当事人维权是律师要做的事,记者的职业是报道真相——真相不是听哪一方说,而是在尽可能多方采访中还原事实。

  我担心煽情网文的写作会成为一个产业,一篇煽情网文就能操纵舆论,就能完成一次审判,就能形成一边倒的热点效应,将形成很不好的示范——不要找律师,不要求法律,不要媒体的客观报道,找一个能策划和写作煽情网文的写手就可以了。

  很多煽情网文可能都是真情实感,或真悲愤,或真坦诚——但再真诚,作为一种个人叙述,难免带着个人利益、视野、偏见和情绪;再真诚也只是“真诚的偏见”——作为公正的旁观者,需要关注这些网文提出的问题,但对其说的是不是事实,需要多个心眼。

标签: 煽情;网文;煽情网文;泪流满面;情绪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