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视点
·雷锋走向世界,但别离开中国
·绿色GDP启航须更新“官念”
·天龙八部入选教程是喜是忧?
·李学生死了,他还活着
·村务会开到国宾馆谁来管?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教育部“要求”为何屡屡落空?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0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年年岁岁有高考,岁岁年年说高考。连续几年,教育部门一再重申,要求社会和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然而,社会上对高考的炒作并没有因教育部的要求降温。近日,教育部再次定下了一系列的高考报道禁区,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要炒作高考(《新京报》4月5日报道)。

  教育部门年复一年地提要求、谈希望,可没人理这个茬儿,为何如此尴尬?要厘清这个问题,应该先看一看“高考”是否该炒作。一方面有人认为该炒:高考关系千家万户,公众有这个需求,媒体和网站需要这个“卖点”,学校的努力、老师的劳动需要这个用高考来检验,炒作高考不违法,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不该炒:高考不是一个人成才独木桥,对高考的炒作,会使高考走向极端,给考生及其家长增加压力,给教育主管部门造成被动等。

  显然,高考是否该炒作,媒体无法下结论,教育部门也无法左右。对于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问题,公众、媒体、教育部门是平等的。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应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应该理性、客观地吸纳各方意见,认真反思和对待高考的炒作,给社会以正确引导。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公众和媒体,也无可指责。但是,如果教育部门想以自己单方面的想法和观点,一统所有人的思想,而不是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更为关键的是,教育部门无权“令”媒体。在我国,媒体“话语权”源于宪法,来自公众,其责任是为人民利益鼓与呼。教育部门既不是媒体权力的源泉,也不是媒体的上级主管,媒体更不是单独为教育部门服务的,教育部门当然没有理由和权力指使媒体如何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希望,媒体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仔细揣摩教育部今年的要求,委实过分。他们要求新闻单位不得进行高考录取分数线地区差异和考生因经济困难不能上学等方面的炒作报道,不要对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和各种特殊形式招生进行渲染报道,也不得对各地实行的考生照顾性政策进行带有对比性质的渲染报道,呜呼,他们所禁止的,都是社会所关注的,都是一些破坏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的不正常的行为,都是倍受公众诟病的的问题,也是全国和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多次抨击的大问题。

  教育部的这些“不得”、“不要”,究竟想掩盖什么,究竟要干什么?司马昭之心,世人皆知。自己不是积极去解决这些社会不公问题,而是对新闻单位指手划脚,提出损害公众利益的无理要求,公众能信赖这样的教育主管部门吗?况且,教育部有什么权力禁止媒体报道工作?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这次绝不该买教育部的账,因为这些禁令一旦奏效,伤害的不仅是高考与学生,而是社会公平与正义。

  教育主管部门年复一年地唠叨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仅伤害了教育部门的威信,也使政府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让人郁闷。其实,不仅是教育部门,所有的政府部门在向公众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是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有足够的让人信服的理由,以严谨科学的论证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否则,说了白说不如不说。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青山  编辑: 吴辉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