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潮视点
·雷锋走向世界,但别离开中国
·绿色GDP启航须更新“官念”
·天龙八部入选教程是喜是忧?
·李学生死了,他还活着
·村务会开到国宾馆谁来管?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让感恩教育成为公民必修课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8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沈阳人被触痛了,痛点来自于17岁的山东嘉祥青年韩磊。今年6月30日,来沈打工的韩磊在丁香湖游泳时,突然听见喊救命声,一男青年在水中挣扎。韩磊游了300多米,奋力将落水者托出水面,在将落水者送到岸边时,却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卷得不见踪影而意外死亡。韩磊的家人、目击者以及当地政府在为韩磊申报烈士时,惟独缺少了获救者证明。尽管家人四处贴寻人启事,尽管当地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连续十多天跟踪重点报道,呼吁获救者站出来,但半个多月过去了,获救者至今不露面。所有人的期盼,变成了一种凄凉的等待。(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获救者,你为什么不能站出来?面对舍身救自己生命难以瞑目的恩人,面对逝者家人的呼唤,获救者的冷漠,让人们再一次见识了世态的炎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救了19人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他救的人中,有的说救人者是为了得奖金。还有,11年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身患癌症的“爱心大使”丛飞,在他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没一个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

  诸如此类的事件让人思索,为什么不断出现获救者、受恩者冷漠绝情的面孔?感恩情结仿佛离人们越来越远,现在的人怎么了?

  西方有谚语曰: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信赖的朋友。感恩为幸福之首,是因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远不会幸福。西方有一个“感恩节”,在这一天,很多人家相聚感谢上苍的仁慈和恩惠。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有文字专家分析“恩”字结构,“恩”,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得不到生动体现?为什么知恩、报恩的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远?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报恩,则是一种责任感。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他的一篇励志文章中,劝勉一些年轻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这篇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人,离不开群体,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大力弘扬感恩文化,让感恩教育成为公民重要的必修课。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青山  编辑: 吴辉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