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高校实验室何以沦为制毒窝点?

www.zjol.com.cn 2006年09月1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推荐阅读:

  丈夫负责贩卖毒品,自己则利用“专长”在实验室研究制毒技术,南昌某大学讲师胡薇和丈夫刘军制贩毒品案近日在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由于仅研发、制造毒品K粉(氯胺酮)就达30.86公斤,法院以贩卖、制造毒品罪,判处刘军死刑。鉴于胡薇在审查起诉阶段自然分娩,不适用死刑,法院以制造毒品罪,判处其无期徒刑。(9月11日《人民日报》)

  至此,轰动一时的南昌大学女讲师实验室制毒案终于画上句号,然而,此案带给人们的反思却远未停止。近年来,科研人员制毒案屡有发生。不久前,武汉警方就曾在武汉某高校医学院药剂系实验室当场将正在制毒的副教授王某抓获,并查获冰毒430余克和“麻果”粉末406余克。高校实验室成为毒品的研发基地,这还不是先例,在意大利,甚至有高校与黑手党勾结,大学作掩饰,向成员传授制造毒品的秘决和配方。

  高校有着研发毒品的“天然优势”。高校实验室一般都设施齐全,科技含量高,实验室科研人员,除了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外面汹涌的商业浪潮相比,他们中大部分都过着较为清苦的生活。一旦被毒枭控制,高校实验室成为毒品的“研发基地”,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有第一起,就没有最后一起;能够研制毒品,就还可以研制其他非法的药剂和产品,甚至病毒。许多好莱坞电影中,“实验室”常常成了全球危机的根源,我想,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

  如今,在我国,高校大大小小的实验室都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开放。据说,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中高校实验室的职能扩展”。为了让高校的实验室得到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合作程度已经是体现实验室价值的重要指标。这其中,难免有些不正当的公司以合作为名,行“违法”之实。而作为监管者的高校,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许多时候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并不会花太大精力去追究“产品”被企业用来做什么。于是,高校的实验室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沦为毒品的研发基地。

  读过大学的人一般都清楚,实验室根本就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如果你想进去,基本上很容易,更何况是工作人员。清华大学曾被曝“砣中毒”的事件,学生竟能轻而易举地从“戒备森严”的实验室中拿出这种东西,实验室大门“形同虚设”可想而知。清华高校的重点实验室犹如此,何况地方高校?有专业人士曾经撰文指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主张让实验人员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现在看来,如果真如此,实验室成为毁灭世界的罪恶之源,恐怕真要在现实中重演了。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编辑: 黄乐曼
 相关评论
·毒枭诡称最讨厌制毒 06-06-29 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