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拍案惊奇与快建笼子

中纪委监察部的“拍案惊奇”,可以视作对权力腐败的零容忍。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纪念鲁迅,更应尊重文化

不是你把鲁迅的名字挂起来就是尊重,挂得越多越尊重,而是挂得合适才叫尊重。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共话最美”微访谈系列

浙江“最美现象”系列微访谈,多棱视角,深入剖析。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十二公民》,谢天谢地更要谢观众

钱江晚报 戎国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05月24日 07:52:57

更多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一部影片,上映之初,并不被影院经理们所看好——《十二公民》排片不足5%。但是,该片自5月15日上映以来,凭借观众强大口碑,以及各界名人的鼎力推荐,上座率遥遥领先同期国内外影片,21日实时上座率甚至力压进口大片《复仇者联盟2》,高居榜首,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这使得全国各大影院纷纷为《十二公民》加场,助力长线放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佳作。

  《十二公民》的逆袭为什么会发生并成功?它对我们认识、理解电影市场的三大要素——创作者、经营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帮助?

它让我们看到,观众的充分表达,对形成正常的、健康的文化市场的作用有多大。绝大部分观众不是名人、明星,但是,再普通的观众,也没有理由看低你自己。最好的引导,就是观众的充分表达。

  《十二公民》最初排片不足5%,说明影院经理将影片定位在“小众电影”,对其票房不抱希望。看来,熟悉市场的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也会发生失误。所谓市场判断,主要是对观众口味的把握、预测。很多影片,因为被贴上了“文艺片”的标签,就被归入“小众电影”一类;很多观众也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看不懂”的片子——心理上的鸿沟,是最难逾越的。

  排片时间跟观众的观看愿望,存在着某种互动关系。对很多观众来说,影院排片场次少,他就认为这部片子不好看,观众自然就少;而对经营者来说,观众少,证明了他这样排片是正确的,这给他以后的排片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如此循环下去,“文艺片”的市场空间自然就越来越小了。

  《十二公民》的逆袭,打破了影片的类型与票房之间的“约定成俗”的关系,今后,影院经理们对观众的审美趣味的认识和把握可能不会一成不变了吧?

  有个说法一直很理直气壮:生活已经很累了,到电影院就是来娱乐的,谁还愿意看有深度的电影。这是一种欣赏趣味,但不是所有感到生活累的人都是这个趣味。有关《十二公民》的报道都提到,影片受好评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人在现实中的境遇的思考。某一种观点、趣味获得传播的机会,它会影响、俘获更多的人,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就会更多;未得到传播机会的观点,就可能萎缩,乃至消失。相关报道都提到《十二公民》的“口碑”。传统社会中,“口碑”真是口口相传形成的,有了网络,观众对影片的观感得到及时、充分的表达,这些个人表达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并迅速传播、放大,就形成了一种舆论,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了有这么一部影片。

  广义地说,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影片,看电影就是一种娱乐。但是,现在人们的“娱乐观”被弄得很狭窄,很浅表化,所谓“唯美:只限于视觉;明星,只限于脸蛋;好看,只限于感观刺激。”对一个看得懂幽默的观众来说,《十二公民》的娱乐性,只会比很多冲着娱乐去的片子更强而不是更弱。但是,在低劣的商业化的误导下,人们的娱乐精神萎缩了,好片子反而没有兴趣看了。

  很多人强调观众趣味,其实观众的趣味是可以引导的。在《十二公民》之前上映的《闯入者》,4月30日首日排片不足1%,而且很多影院把早晨和深夜这两个观众最少的时间段给了《闯入者》。这样,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必然很少,然后又可以据此得出《闯入者》没有观众的结论——解释起来很符合逻辑,但事情的前因后果未必容易看清楚。

  也许是《闯入者》的境遇刺激了一些观众,在看过《十二公民》后,在网上发声的人显然多于《闯入者》上映的时候。以至于王小帅所感叹的“严肃影片最坏的时代”,不到半个月就变成了“严肃影片最好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观众的充分表达,对形成正常的、健康的文化市场的作用有多大。绝大部分观众不是名人、明星,但是,再普通的观众,也没有理由看低你自己。最好的引导,就是观众的充分表达。《十二公民》的逆袭成功,最大的功臣可能是观众。影院经理不一定买导演的账,但他一定买观众的账。

标签: 电影市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