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潮评 > 热点观察 正文

“雪糕刺客”失宠,高溢价神话为何终成泡影?

来源:红网作者:郭鲁钰编辑:何晓东 2025-07-18 16:24:20

曾几何时,高价雪糕凭借新奇的营销和包装,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宠儿”,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动辄十几元、几十元一支的雪糕,被赋予了社交、身份象征等附加价值,脱离了其作为消暑食品的本质。比如钟薛高,一度以“瓦片造型”“高端原材料”等噱头成为网红雪糕的代表,价格更是突破了大众对雪糕价格的传统认知。哈根达斯则一直以“冰淇淋中的奢侈品”形象示人,其高昂的价格让它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高端消费”。

然而,如今高价雪糕市场的遇冷,映射出消费者日趋理性的消费态度。《工人日报》曾调查显示,90%的消费者只接受10元以下的雪糕,仅3.5%愿为20元以上产品买单。《2022-2027年中国雪糕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统计,消费者对单个雪糕的接受价位大多集中在3—5元区间,占比高达37%。5—10元的雪糕接受度为33.9%,而10元以上的雪糕接受度明显下降。这表明,消费者对雪糕价格的敏感度极高,平价雪糕更符合大众的消费预期。大家开始意识到,吃雪糕的本质是为了消暑解馋,而非满足虚荣。不少消费者表示,吃过高价雪糕发朋友圈后,大概率不会再重复购买,这种“一锤子买卖”的消费逻辑,让天价雪糕很难在市场上持续发展。

从行业竞争来看,平价雪糕的强势回归也加速了高价市场的落寞。一些主打亲民路线的品牌凭借实惠定价占据市场份额,传统品牌则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优势,推出性价比突出的经典产品,就连便利店的自有品类也纷纷聚焦 10 元以内市场。这些产品用“好吃不贵”的核心竞争力,直接戳中了消费者“解暑刚需”的痛点,让高价雪糕的“高端滤镜”失去了立足之地。

高价雪糕的遇冷更揭示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消费品的价值终究要回归本质。雪糕作为季节性消暑食品,既非刚需,也不存在不可替代的技术壁垒,其生产成本本就可控在低位。当消费者经历过“雪糕刺客”的刺痛后,自然会用脚投票——在35℃的高温天里,2元的清凉和20元的仪式感,显然前者更能带来直抵人心的慰藉。

“雪糕刺客”的失宠,本就是消费理性回归最鲜明的注脚,何尝不是市场对产品价值的重新审视?

未来,也只有那些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标签:
热度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