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临终关怀,告别“生死两不安”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澎湃社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7年03月30日 20:52:31
又要到清明节了,这是一个中国人追思逝者、思考生命意义的节日。
原标题:让临终关怀,告别“生死两不安”
又要到清明节了,这是一个中国人追思逝者、思考生命意义的节日。前不久,知名作家琼瑶女士发布公开信,嘱托自己希望“尊严死去”的愿望,“无论生了任何重病,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
“尊严死”的概念值得中国人认真审视。
很多癌症晚期病患,已经不宜开刀了,但医生还是在家属的强烈要求之下做了手术,之后可能感染、败血症、多器官衰竭,病人被插管、鼻饲、体外循环;最后历经数月折磨,病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有调查称,在台湾有三分之一的生命末期病患,要遭受各种介入性无效治疗,搞得“生死两不安”。
在中国传统中,“孝”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被“构建”出来的,孝子必须延请名医、亲侍汤药、衣不解带;而如果做不到,当事人就可能会被置于“不孝”的社会批评之中。
这种传统的“孝”,在现代性语境下极易异化为一种桎梏,使临终者陷入无效、痛苦严重耗费医疗资源的过度治疗中。与其言“孝”,不如回归当事人个体的利益和意愿。这是“尊严死”的意义所在。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而对高龄老人来说,很多“创伤性治疗”并不能换来应有的生命的质量和长度。事实上,很多人的一生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会花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这对老人、家属以及社会都是严重的负担。
所以,“病人自主权利”、尊严死、临终关怀等相关概念值得推广。去年年初,台湾地区刚刚通过了“病人自主权利法”,确保病人拒绝医疗的权利。今年全国“两会”上,也有代表提出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
如果说,“安乐死”对中国而言过于激进的话,那么以保障病患自主拒绝医疗为手段的“尊严死”更容易被接受。医疗理念也要从片面地强调抢救生命,过渡到渗透“临终关怀”,让病患接纳死亡,告别“生死两不安”。
标签: 临终关怀;病患;尊严;生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