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丨春华秋实七十载 稻花香里说丰年

来源: 八婺观察 作者: 何轶伟
编辑: 郑胜颖
2019年09月23日 14:45:32
分享到: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9月23日15时50分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正式“入秋”。如今的秋分,多了一个身份,那便是自去年起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QQ截图20190923144512.png

  “名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好像吃的不仅仅是一份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刚成立的新中国在饥寒交迫中挣扎了许多年,然而70年时间里,我们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群众生活也实现了从“吃不饱”到“解决温饱”再到如今“变着花样吃”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水平,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快速提升,乡村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该给伟大的中国农民一个庆祝的节日。

  丰收节是现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融合。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丰收。秋分里的丰收节不仅仅是个普通的节日,它是亿万农民春华秋实、庆祝丰收、享受成果的精神结晶,更是国家祈愿五谷丰登、物阜民安的意志体现,就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五谷蕃熟,穰穰满家”,便是当时获得丰收,粮食满仓的景象,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标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农耕文化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用“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为“农事丰收”注入新时代内涵,可以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和乡愁,有助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自然的文明风气。

  丰收节是彰显“三农”工作地位重要的具体举措,也是亿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是粮食生产的一线,农业是天下的大业,农民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无论哪个年代皆如此。抗战时期,我们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打赢了抗日战争;40年前,小岗村的农民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撬动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而今,丰收节蕴含了党和政府对亿万农民的感谢和关怀,顺应了新时代农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汇聚起最强大的群众力量。

  农虽旧业,其命惟新。今年的丰收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更值得庆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丰收节”来临之际,3000多万农民现场参与了5000多场庆丰收活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村敲响起欢庆的锣鼓,金秋时节真正成为了农民丰收的节日。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丰收节秉承了“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紧密结合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战等主题,活动更丰富,方式更多样。“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2019农民丰收歌会、中国农民丰收文化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活动相继登场亮相,信息化手段也应用到了“庆丰收·消费季”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中,为农民打开更多的增收渠道。庆祝之际亦是农业的发展之机,这便是丰收节应有的意义。

  春华秋实,是大多植物遵从的规律,也是农民致富的不二法门。在秋风里,植物把一年的精华都集中于种子之中,农民把春夏的血汗换成了香喷喷的米饭和鼓鼓的钱袋,应是每年最令人幸福的光景,群众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也是党和国家最期盼的愿景。


标签: 丰收节;农民;中国农民;中国;农耕文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