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让“痕迹主义”无枝可依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庄未眠 张淑婵
编辑: 陶悦清
2020年08月27日 10:59:21
分享到:

  从“叶落无声、雁过无痕”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痕迹管理近年来已普遍成为各单位考核考绩的常用抓手和验收成果、推动落实的重要途径。然而,面对当前检查考核名目繁多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纵而观之,一项工作开展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总会留下点“痕迹”,由此进行管理,更能发挥出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痕迹管理同样如此。当其在机关、基层推行失度,逐渐异化、演变成了“痕迹主义”,甚至成为某些单位检验工作成效的“万金油”和唯一标尺,与“干好干坏”完全画上等号,那便显然变了味道、失了初衷。刮骨疗毒,方能祛病除根。必须要正本清源,严防“痕迹主义”大行其道,让这种乱象无枝可依。

  痕迹主义归根究底是形式主义。基层减负推行日久,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充分体现了中央为基层干部撑腰鼓劲、激励担当作为的决心。过度的痕迹管理显然就是其中阻碍干部轻装上阵的顽瘴痼疾、沉疴毒瘤。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的复杂繁重光以痕迹台账以蔽之,只会让干部在留“痕”、留“迹”的形式主义中疲于奔命,埋头只做无用功,最终致使基层为了考绩而兴起在台账、痕迹上“搭盆景”搞“装修”的歪风。文山会海、多头检查…基层头顶的这几座“大山”亟待搬离,干部亟待从痕迹主义、形式主义产生的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方能在为民解忧为民服务中聚心力、见行动。

  树立“科学留痕查痕”的考评导向。工作留痕往往以文字、图片等形式,作为压实责任、检验实绩的直观凭证和有效助力,不能滥用,更不能做一刀切,从“无谓”变成“无为”。当前,摒弃痕迹管理正成为一些干部推托工作、推诿扯皮的正当借口,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不想作为、不敢斗争。必须着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科学有度的痕迹管理模式,通过合理制定台账材料在考核中的比重标准,拉高严惩痕迹主义的制度红线,真正做到为痕迹管理瘦身,为基层干部减负。

  树立“重痕更要重绩”的实绩导向。工作痕迹可以体现工作成绩,但不完全等于工作实绩。一些地方在考核考绩过程中简单粗暴地“以痕迹论英雄”,根据留痕情况对考核结果予以“盖棺定论”,显然会让那些重于实干,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雁过不留声”的干部失了公平消了干劲。要深入转变“翻翻台账定优劣”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考绩指挥棒作用,以实绩实干为导向,真正深入一线、下沉基层,以干部干事的成效及人民群众的口碑来论才干、擢能人,为真干实干的单位和干部服下“定心丸”。要创新考核督查模式,通过构建工作实绩数据库,把基层日常工作情况及年度工作案例剖析情况等进行全程记录和公示,有效勾画单位“全景像”和干部“个人照”,从而提升考核考绩的精准度,刹住痕迹主义盛行的歪风。

  树立“留迹更当留心”的干事导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于干部来说,人民立场始终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宗旨,服务群众始终是担当作为的初衷初心。若在工作中不问民情、不接地气,只顾留迹而不知留心,那便会晦暗了人民公仆的鲜艳底色,也容易寒了人民群众的心。抬望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险考验横亘在前,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使命在肩,基层干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冲锋队和排头兵,必须鼓足克难胆气,挺直担当腰杆,把工作精力从忙于“留迹”转到为民务实当中,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让工作成绩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口碑之中。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