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完善社会救助 托举民生幸福

来源: 舟山网-大海网 作者: 海声
编辑: 车轶婳
2020年09月01日 14:41:07
分享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部署了6方面25项改革任务,要求用2年左右时间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是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决策部署社会救助工作,将全面推动社会救助进一步完善、规范和落地,兜底保障基本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到2035年实现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密实牢靠,总体适应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该《意见》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对困难群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以及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在未来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困难群众撑起“关爱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体系更加完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没有困难群众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改善社会救助制度就是要解决当前社会救助中的各种困难问题,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正当其时,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总会有一部分群众因不可抗拒或意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完全摆脱困境。针对这样的群体,政府必须用政策的手段来兜底,确保生活有保障,让他们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攻坚拔寨的时候出台此《意见》,可谓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对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将稳定民生、温暖民心、凝聚民力。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要建立健全体系。社会救助关乎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同老百姓见面,要经得起检验。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实现“应保尽保”,确保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就需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意见》提出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要求创新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要坚持精准施策。救助体系的高效运转,重点是要能够把政策落到实处,避免部分人员因为有了救助就放弃自己努力。救助的本质是起到兜底作用,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创造社会价值。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社会救助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牵挂,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冷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人民至上,厚植为民情怀。站在历史新起点上,要树牢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提升脱贫质效,夯实社会兜底基础,完善社会救助托举民生幸福,让更多人能够摆脱贫穷困扰,为困难群众铺筑好幸福生活路,以实现更多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