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筑牢慈善发展之基 激发慈善爱心力量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李治钢
编辑: 陶悦清
2020年09月07日 10:26:52
分享到:

  “仁者爱人”“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公众慈善观念逐步提高,我国慈善事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社会慈善氛围也越来越浓。今年以来,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以及众多志愿者等慈善力量,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主动作为,勇担重任,为促进慈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慈善是一项全民事业,一种文化和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城乡差距加大、贫富悬殊、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亟需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形成浓厚的“人文关怀”社会氛围。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中华大地到处演绎着积德行善、扶弱济贫、助人为乐的感人暖心之举,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价值观,赋予了慈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人人举善,善为人人。”社会公众既是慈善的参与者,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也是慈善的受益者,共享扶贫助困、扶倾济弱、扶老救孤、恤病助残的爱心成果;更是慈善的见证者,在危难之时、险恶之处、重压之下,从最美逆行者的义无反顾,到最美坚守者的忘我奉献,再到最美志愿者的善举大爱,慈善力量闻令即起、负重前行。“筑善基、开善源、促善行”,正是无数慈心善行,让慈善成为了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并汇聚成了光辉、神圣、浩大的事业。

  新时代赋予了慈善事业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大有可为。为更好地发挥慈善的社会作用,各级政府须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义举、讲好慈善故事,让慈善事业良性有序发展;各类慈善组织要提升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筑牢慈善事业信任之基,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将善款物资用于扶贫济困的“刀刃”上;广大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担当,将“爱心”润物细无声地回馈社会大众;更多的社会公众可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爱心在全社会自觉接力。

  慈善助力疫情防控。抗疫既是一场战争,也是一次大考。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全民慈善热情被充分激发,其中慈善组织积极动员社会募捐、开展志愿服务、关爱特殊群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问题。在疫情期间及今后的时间内,慈善组织应深刻反思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变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升慈善服务理念,强化管理运作能力,构建良性公益生态,推动救助方式变革,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慈善资源协调机制,提高慈善救助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和公信度,促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更大的力量。

  慈善助推脱贫攻坚。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关键阶段,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事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扶贫主攻力量,同时也需要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助攻力量。围绕脱贫攻坚,慈善组织要发挥信息、募款等优势,把集约化扶贫和精准救助相结合,坚持“互联网+扶贫”,创新扶贫模式,对接教育、医疗、大病救助等领域资源,扶持培育优秀的公益团队或志愿者组织,激活更多扶贫力量,为贫困乡村提供产业扶持和助学、助医等平台,尽可能让更多贫困人口长期受益,让慈善事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我们期待,慈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慈善事业更加发展,慈善之光更加照耀神州大地、惠及黎民百姓,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注入爱心力量。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