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两山”巨变里的三种“不变”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姚敏雯
编辑: 陶悦清
2020年09月08日 08:54:13
分享到:

  一棵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多少年?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筚路蓝缕,可以把一片荒山变成一座绿岛,那么,15年来“两山”理念又挖掘了多少“金矿”?

  青山不负追梦人,这几个数据或许足以告诉我们答案: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43%;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升到22.96%;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绿水青山的“颜值”正逐渐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

  寥寥数语的“两山”理念,为何蕴含了如此巨大的能量?归根结底是它背后有三种“不变”,折射了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三种境界,是立身之本、力量之源、成事之基。

  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不变。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发出期盼,“人,诗意的栖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诗意的栖居”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生存状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05年,当人们对“诗意”的期待还只是内心深处一种模糊的情愫时,源于不变“初心”的“两山”理念已将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的需求,具象化、图景化,并逐渐使之成为现实。这也足以说明,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最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推动力。作为中国山水诗发源地的温州,要进一步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把群众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变为家门口的“浙南水乡”,诗意栖居、幸福生长。

  危机中寻转机的“辩证思维”不变。15年前,如何应对环境承载力不断逼近极限这一“危机”,几乎是一道全国性“考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理念,之后逐渐从一村到数村、从一省到多省,从一地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燎原力量”。究其原因,就是这一理念,继承了“辩证思维”的传统,注重矛盾分析、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看似简单的“两山”理念,浓缩的是整部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精髓。对温州而言,“七山二水一分田”在过去,是发展短板;在当下,却是无限资源。这两年,温州“两山”实践交出了“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多张优秀成绩单。温州要继续用“辩证法”分析“家底”,进一步把绿水青山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用汗水换口碑的“实干精神”不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诗情画意,固然唯美,但“只说不做”就只有“年年相似”的绿水青山。“两山”理念既是对未来的价值判断,也是对当下的方法论引导。15年来,它之所以能创造“金山银山”,就是因为它激发了党员干部内在的“实干精神”,以不变的“坚韧”换取长久的“口碑”。一直以来,温州所创造的奇迹,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为“零资源现象”。这个从无到有的“传奇”背后,无他,唯有实干。在书写“两山”篇章时,温州更要延续“实干”传奇,在浙南大地上,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5年足够长,但还不够长。所有的努力不在一朝一夕,而要只争朝夕。我们要一以贯之地追求这三种干事创业的“不变”境界,让浙南大地“绿水青山带笑颜”。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