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钱江潮评 > 时评头条 正文

【地评线】潮评|用脚步丈量天空,用梦想征战星辰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胡海珊
编辑: 张小雨
2020年11月27日 15:42:54
分享到:

  浩渺苍穹,璀璨星河,如梦如幻的宇宙总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尤其夜空中那或似银盘或似弯弓的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则折射出千年以来人类对神秘外太空的探索欲望。

  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如果任务圆满完成,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全球第三个将月球土壤带回地球的国家。让“奔月”从传说变为现实,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信心,为人类宇宙探索史续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成就梦想,梦想激发无限潜力。从2004年正式立项启动嫦娥探月工程,到2013年中国“玉兔号”巡视器首次驶抵月球表面留下印记,再到如今“嫦娥五号”探月收官之战,一连串奇迹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永不放弃的探秘梦想,从未停歇的探索脚步,更是中国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嫦娥五号”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从着陆点选取,到对发射地点的经纬度、坡度、高程的调整,都由飞船感应器收集数据后再让AI大脑自主完成,实现发射过程的自我监控;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技术则完美解决了探测器采样后,由上升器将土壤样本转移至返回器,再由返回器带回地球的技术问题,可使“嫦娥五号”至少能携带2kg重的月球土壤样本;而采用类似“打水漂”的方式进入大气层,则使返回器首次以接近11.2km/s的第二宇宙速度带着样本返回地球。

  规划引领前进,底气来源高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嫦娥五号”探月工程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标志性工程,是党中央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综合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嫦娥四号等五次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此次嫦娥五号顺利升空,都是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和科技强国的高效成果。党中央的精准规划,无数科学家和技术精英的勠力奋战,各行各业的协同配合,推动中国与广袤宇宙的距离日益拉近,而月中独自舒广袖的嫦娥也终于盼来家乡父老,不再寂寞。

  精神铸就力量,信心助力梦想腾飞。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航天事业的“一清二白”,到短短几十年就跻身全球航天业佼佼之列,中国人民靠的是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凝聚的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信心,依托的是勇往直前的中国力量。“嫦娥五号”历经十年艰辛奋战,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倾注了无数人的梦想,攻克了无数难关险关。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正是对中国精神、信心和力量的最佳注解。“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数千年前,富有探索精神的中国人民就发出了对广袤寰宇、神秘星体的锲而不舍的“天问”,现如今,中国迈向浩瀚星空的步伐始终坚定有力,中国探月工程持续创新推进,既书写了中国航天史的伟大篇章,也赢得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和赞许。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当前,正值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面对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世界经济扑朔低迷、全球疫情复杂多变的时代挑战,我们始终不惧困难,敢于“九天揽月”、敢于“筑梦苍穹”,高扬中国自信,奋发中国力量,挥洒中国智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新时代的新辉煌!

标签: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