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的成绩如何判断?
深证新闻网 徐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10日 09:18:25
如何看待这些公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如何判断车改的“阶段性成果”的确是成果,而不仅仅是一些数字?
据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已全面完成;中央企事业单位车改方案将在年内公布;而被认为情况更为复杂的地方车改目前也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已有29个省份车改方案获得批复,逾800万公务员参改。根据公布的数据,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涉及140个部门,共取消车辆3968辆,占比62%;涉改公务人员近5万人。
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自2014年7月启动,一年半之内即告全面完成,速度之快让人惊讶,甚至有些震惊。坦率地说,看到这个消息我最突出的感慨是:中国之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没有改不了,只有想改还是不想改。
公车改革很难。因为其触动了盘根错节的利益,更触动了某些人的身份乃至权力。但是公车改革真的很难吗?似乎又不尽然。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车改一年半即可全面完成,即便中央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涉及的车辆和人员更为庞大、需要的时间更长,三年时间总应该可以完成。事实上,虽然公车改革群众基础雄厚,却毕竟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依照中国当前强大的动员能力,只要自上而下地不断保持高压,公车改革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全可以期待。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些“阶段性成果”?如何判断车改的“阶段性成果”的确是成果,而不仅仅是一些数字?
据悉,为保障车改效果,纪检监察以及审计部门都已介入监督;技术手段上,也将利用卫星定位系统等;有关部门还委托了第三方机构对车改效果进行评估。
平心而论,这些手段大体已囊括了目前所能调动的资源。尽管不宜毫无根据地怀疑这些只是在“自说自话”,但颇为尴尬的是,谁来监督“监督的监督”的逻辑怪圈终究还是破不了。
应该正视,这是所有自上而下改革都可能会遭遇的逻辑困境。社会监督的长期匮乏以及自我监督的装模作样,导致公信力极度虚弱。所谓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正是此种局面的形象反馈。其本质,则无外乎改革的动力和压力究竟来自哪里?
有消息说,有地方官员车改后一边享受着不菲的交通补贴,一边却依然保持着公车,车改反而成了增加个人收入的极佳借口。无疑,这样的情况正是当前车改面临的最严重现实挑战。公车改革,本质是对权力的约束与规范,其成败,从权力的行为和“脸色”上,大体就能知晓一二。
标签: 公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