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禹鼎”立在群众心中
浙江日报 梁国瑞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10日 09:18:25
我们应该把治水先进的创建过程、“大禹鼎”的争夺过程,作为一次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拥护、体认和践行。如此,“大禹鼎”方不失本色,不减分量。
2015年已近尾声。岁末的日子,对于多数人而言,琐碎而平常;但对这一年奔忙在治水一线的各地干部来说,却显得紧张而重要——接下来,各地将面临一场异常激烈的角逐:大禹鼎。
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苦心孤诣,历尽艰辛,终平水患。几千年来,大禹早已成为治水的代名词,其陵园又在绍兴,与我省渊源深厚。如今,用“大禹鼎”作为最高荣誉,为治水功臣颁奖,可谓其来有自、恰如其分。
今年1月15日,我省将首次颁发“大禹鼎”奖,金华、湖州、衢州、台州等4个地市,以及浦江、建德、北仑、嘉善等15个县(市、区),因去年治水得力,捧回了这一全省治水最高奖杯。在“五水共治”成为我省转型升级组合拳重要一招的当下,这样一座代表成绩和荣誉的“宝鼎”,引来全省瞩目、群雄争夺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夺鼎”而“夺鼎”,不可取。今年,不少地方把誓夺“大禹鼎”作为口号,层层立下“军令状”,分解任务、责任到人。这当然是一种实干精神的良好体现。然而,以结果为导向,往往容易产生功利心、滋长浮躁情绪,甚至导致“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只问考核指标不顾科学原理”的后果。若把夺“大禹鼎”作为推进工作的主要动力,“夺鼎”有望者,固然劲头十足,一旦荣誉到手便易松气、懈怠;“夺鼎”无望者,难免自暴自弃、敷衍塞责,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情绪。这些都是我们当下需要警醒和避免的。
如今,新一个五年的“五水共治”即将拉开序幕。在这个当口,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大禹鼎”,将其当成“五水共治”的精神之鼎、理念之鼎,不仅应该捧在手上,更应该立在群众心中。
“大禹鼎”代表着“五水共治”的精神与理念。我们谋划和推进“五水共治”,为的不仅是水清岸绿、生态和美,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更是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转型,最终惠及全民;既有口袋与脑袋的共同富裕,又有生产与生态的同步繁荣。正如省委书记夏宝龙所强调的:这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所以说,光争实物的“大禹鼎”是不够的。“五水共治”的成败,不是水质好坏、截污纳管率等指标可以简单衡量的。“夺鼎”之时,各地不妨问问自己,当地的经济结构是否实现了调整?资源环境等发展要素的制约是否得到缓解?从低小散、高污染转向低能耗、高产出,进度是否够快、够到位?把“五大理念”落到实处,将这些根子上的问题解决得越快越彻底,就离这座“大禹鼎”越近,拿得越实至名归。
践行“大禹鼎”的精神与理念,除了政府部门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落实,更需要全民参与:全民护水、全民治水、全民监督、全民共享。当前,个别县(市、区)群众对于治水的认知度、参与度、监督力度仍然不高,乱排污水、乱丢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局面。像“五水共治”这样的民生工程,若得不到群众真心诚意的认可、呼应和参与,说明我们的工作仍有疏漏和不足,不是宣传发动没到位,就是破难攻坚没有做到群众心坎上。只有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人人恪守“不以环境代价换取眼前发展”的准则,从心底里生出一座金灿灿、沉甸甸的“大禹鼎”,这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才走得通、走得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我们今后发展的指针。但是,再科学的理念、再正确的路线,都需要在实践中执行,而“五水共治”正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绝好入口。我们应该把治水先进的创建过程、“大禹鼎”的争夺过程,作为一次对五大发展理念的拥护、体认和践行。如此,“大禹鼎”方不失本色,不减分量。
标签: 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