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推广汉语 如何抓住“黄金时代”

  人民日报 陈星星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22日 08:22:23

更多

  这些支持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热心,更体现了在美国本土不断增长的一种需要:学习汉语的需要、理解中国的需要。

  前几日,美国人孔茂庭在微信上用英文发来信息:准备从上海回家了。这趟旅程非常精彩,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机会。

  孔茂庭是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的本土雇员,最近受邀到上海参加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并做主题发言。

  从上海到肯塔基州鲍灵格林市,距离是7348公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这位美国人开着一辆中国文化体验移动车,穿梭在肯塔基州的200多个地方,向每位上车参观的观众讲解中国文化,至今走了7500公里,相当于从美国家里去了趟上海。

  孔茂庭这样描述他在孔子学院的工作:“过去两年里,我有幸参与到这项特别的、新颖的、新鲜的、令人激动的事业中来。”

  在美国,把中国的孔子学院当作事业来做的美国人,不只孔茂庭一人。西肯塔基大学校长格里·兰斯戴尔,坚定支持并推动在校园里新建一栋孔子学院专用楼,由美国大学免费提供土地;俄勒冈州议会推动立法,规定在全州公立中小学设立汉语课程和孔子课堂……这些支持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热心,更体现了在美国本土不断增长的一种需要:学习汉语的需要、理解中国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越来越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眼光中的中国,不再是神秘的东方和异域的文化,而是一个具有巨大诱惑力的市场、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如兰斯戴尔校长所说,世界非常渴望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是美国学生国际化经历中必不可缺的部分。

  在美国,学好中文往往意味着比其他人更有就业优势。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美已创造8万多个就业岗位。15年前,这一数字几乎为零;而未来5年,这一数字有可能达到20万至40万个。即使是在华人不多、中资企业不多的肯塔基州,当地学区的教育局长也敏锐地感到:“学好汉语和中国文化,孩子们就比其他人多了竞争优势,以后可以在中国找到好的机会。”

  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已经迎来一个黄金时代。由本土需求而非个体兴趣所催生的“汉语热”,必将具有更加持续的发展潜力,也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海外的进一步成熟壮大,奠定良好基础。截至今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其中,美国地区就有112所孔子学院和356个孔子课堂。

  如何抓住汉语推广的黄金机遇?最重要的还是老生常谈的三个字:本土化。本土化,不是雇几个会说当地语言的外国人,也不仅仅是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关键是用当地人的大脑思考,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推广策略。不是只靠朋友,更要靠伙伴;不能只讲情义,更要关注双赢。只有抓准了当地需求,“投其所好”、对症下药,与当地高校或者社会发展融为一体,才能持续发展。

  说回孔茂庭。他的本名其实是马丁·科隆,但自我介绍时,他总喜欢说:“我的中文姓和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老夫子一样,我是个农民,是个工人,还是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尖兵。”

  这个拥有345亩家庭农场,每年养300多头安哥拉黑牛、25万多只鸡、种750英亩玉米、600英亩黄豆、收割1000吨干草的农场主,如今的梦想是和他的中国文化体验移动车一起,走遍美国,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中国语言和文化。

标签: 汉语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5122229755000726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