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不要把体育场馆建设当政绩来玩

  中国青年报 王学进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30日 08:40:09

更多

  政府投资建成体育场馆后,不要把所有体育设施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要放手交给市场,让体育产业完全市场化。

  12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文《一些地方民生工程决策与执行“两张皮”——别让好事变成闹心事》。文章称,惠民政策密集出台后,一些地方在决策与执行时脱离实际,导致一些民生工程项目闲置,劳民伤财。如青海西部一些地方为“提升”城市形象,千方百计申请财政资金,建设现代化体育馆,但由于超出当地实际需要,有的建成后就成了“盆景”。

  说句俗不可耐的话,当下很多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要数高大上的体育场馆。每到一座城市,我都要被各种造型奇特、色彩鲜艳的体育场馆所吸引,在感佩地方财力的雄厚和当地政府致力于发展体育事业的雄心壮志之余,我总是想,这些体育场馆到底为谁、为何而建?建成后的利用率高不高?人民群众对此又有什么反应?

  很遗憾,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体育场馆很多成了城市“盆景”,中看不中用,利用率极低。原因不外乎这些:多建在城郊,来去不便;收费贵,一般市民吃不消;再就是像党报曝光的那样,西部一个偏远县,全县一共四五万人,县城规模相当于内地一个小镇,只有几千人,体育馆投入使用后,只办过一次庆典演出,平时冷冷清清。可以这么说,一些体育场馆已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它们多是为满足官员意志而建,其命运可想而知。

  几年前,沈阳拆除造价8亿元、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绿岛室内体育馆,可谓众多体育馆结局的缩影——有的被用来种菜,有的用来经商,有的则一拆了之。如有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之称的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一度成为“菜地”;安徽省巢湖市体育中心,是一个定位为能承接省内各种田径赛事的主体育场,后来被网友戏称为“农场”。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不无反讽地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掘块地种些蔬菜,这样可以丰富一下自家菜篮子。”

  一壁厢是众多的体育场馆闲置着,一壁厢是广大市民找不到健身锻炼的去处,如此怪象难道不应该改变吗?得改。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改:

  首先是改变政绩思维。地方政府一定不能把建设体育场馆当做政绩工程,因为这样一来,各地一定会相互攀比,比拼“颜值”,投资层层加码,造价越来越高,建成后的收费随之水涨船高,老百姓用不起。总之,不要把体育当政绩来玩。

  其次是改变定位。很多体育场馆都是为迎接某某运动会而建,常以迎接举办省市甚至全国运动会为号召,如什么农民运动会,青少年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还有很多单项赛事。如笔者所在城市,原来已有一处奥体中心,为了举办省运会,又在郊外择地新建了豪华的体育场馆。不出意外,省运会后,很多场馆一直闲置着。

  且不论举办这么多的运动会是否必要,单以定位论,窃以为,政府不能把举办运动会、服务运动精英当做建体育场馆的出发点,而是要着眼长远,从为民众提供运动场所,增强人民体质出发,去兴建平民化的运动场馆。

  再次是改变思路。从全民健身考虑,不一定要建大型的奥体中心,可以学习伦敦的做法,在社区、街道建一些小型的运动场馆,向市民免费开放或者低价收费。尤其重要的是,政府投资建成体育场馆后,不要把所有体育设施都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要放手交给市场,让体育产业完全市场化。如此,体育场馆才能从城市奢侈品变成“日用品”,造福于民。

标签: 政绩

Loading...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512303119800007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