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返乡观察”
浙江日报 徐峻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2月22日 08:44:29
城乡大碰撞,所见所闻,有感而发,有话要说,都在情理之中。把农村完整的真实情景呈现出来,把乡愁中的美丽记忆奉献出来,把推进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报道出来,这才是负责的记者和文人应该努力做好的事。
春节过完,各种身份、各种内容、各种观点的“返乡观察”文章很自然地纷涌而出。一时间,乡愁像一条河,在微信群、自媒体中快速流淌。在网络传播日益通达的当下,今年显得更为热闹。可以预料,这种热闹还会持续下去。
说“返乡观察”现象很自然,是因为我们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数量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离开乡村,大都已经二三十年。何况城里还有一句话,“我们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其中一个肯定是农村来的”。换句书面话,城里哪个人同乡村没有一点关系?加上交通如此发达便捷,信息传递秒秒钟便可通达,在这个节点上,“返乡观察”热闹一些也是自然的事。
一个人多年乃至数十年后再返乡,一个知青返回当年曾生活工作过多年的故地,一个城里人回到父辈生活过的家乡,以亿计数的人们春节期间返回家乡,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城乡大碰撞,所见所闻,新鲜趣事,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对不平事稍加评论,对某些现象指点一二,都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应该如何观察乡村?对“返乡观察”又如何观察?这才是重要的。
“返乡观察”,有的讲述喜悦,但更多的是在讲问题,讲农村一些落后面,甚至罗列一些乡村陈规陋习和愚昧现象。特别是来自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乡愁记忆,更多是忧愁满心头,俯拾皆问题,可谓是“一江乡愁向东流”。至于在微信群、自媒体上出现的乡愁里充塞着“沦陷”、“没落”和“崩溃”、“失望”的“盛世危言”,同传统媒体报道的农村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个舆论场”,更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返乡观察”更多观察的是农村问题。这说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仍然存在,在一些欠发达农村,这种差距还在扩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处积极解读只能是,加快补上农村发展这块“短板”,大家仍需继续努力。但“返乡观察”讲述的农村问题,并不能代表农村整体,更不能得出农村还是这么落后、“回不去的农村”的结论。就如报道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代表不了中国整体一样,“返乡观察”到的一些问题也代表不了中国农村整体。如果把“返乡观察”问题视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个浅显的常识,无需多加解释。
“返乡观察”春节现象,大家在这个节点上共同来关注一下农村,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尽管“返乡观察”说的是农村个例和“局部真实”的问题,但毕竟这个特殊的时空,容易听到一些真话,看到一些真问题。“家乡”的领导完全可以心胸宽广点,多包容一点,闻过则喜,有则改之。但观察者也要对真实和善意负责,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特别是媒体发布的新闻,更是要对大众负责。把街谈巷议的、坊间闲聊的、随便一说的,不加核实就任意发布传播,这就有失公允了。个别不怀善意者,以偏概全,任意抹黑,上纲上线,乱下结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该澄清的也该澄清,该回应的也该回应,该回击的也应积极回击。
“返乡观察”往往是一些在城里待久的人,用城市现代的眼光看待农村,乡愁记忆也就多了一点忧伤和悲寂。他们希望那个承载着他们乡愁的地方,是一个富足、干净、纯朴之地。所以,面对种种问题,现实同理想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他们发声,他们罗列问题,他们点评家乡,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一些什么,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但近乡情更怯,心也更急迫,但愿家乡一个晚上就能赶上城市现代文明,把乡村放到现代文明时空里来看待,看到的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横挑鼻子竖挑眼”,也就自然不过了。他们久离农村,对农村发展进程不甚了解,对农村整体状况更没有全面观察,他们迷惘了、困惑了,发出声来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所难免。个别人以此来做文章,一味寻找和呈现农村阴暗面,危言耸听得出沦陷和崩溃的结论,借机发泄一下心中愤懑,这是要值得警惕和防范的。
“返乡观察”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大都来自网络发布。必须承认,当下网络传播的信息,可谓是大河奔流,泥沙俱下。在一江乡愁流淌中,也难免有这样的神仙奇文。日前有媒体刊文证实,“上海女孩逃离江西”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就是一个例证。春节前夕,某网站发帖《有点想分手了……》,称自己是上海女孩,春节前去“男朋友”家乡江西过年,被第一顿饭“吓一跳”而逃离江西。网帖春节期间在网上网下成为热点,转发不断、话题不断,成为唱衰农村的代表作。事实情况是,发帖者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徐某某素不相识。两个完全瞎编乱造的故事合成一篇奇文,就入室登堂了。至于各种“观察”中,捕风捉影的,整体失实的,望风听雨的,不一而足。这也说明,对网络上发布的“返乡观察”各类文章,观察者要多留点心才行,不要中招。
“返乡观察”者,不少是有证的记者,或者是有一定身份的文化人。梳理一下他们发表的农村问题观察文章,大都是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的。相比传统媒体报道的农村见闻,前者过于灰暗,而后者就阳光多了。出现两个舆论场的差异甚至对立,很值得玩味和思考。笔者认为,两个舆论场的形成,背后是由两个管理体制决定的。微信群、自媒体,人手一台手机,就是一个小媒体,由个人随意自由收放主宰。即使不少网络新媒体,有些也是由传统媒体办的,但由于激烈竞争和相对管理比较宽松,个人收放管控的色彩也比较浓厚。而传统媒体的管理体制,更多是一个完整的机构、一个完整的团队、一个完整的制度,在把握掌控。后面呈现的舆论场,尽管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但在反映真实性、全局性,特别是在公信力、权威性上,不是个人掌控主宰的舆论场的那些自媒体所能相比的。从今年春节“返乡观察”的农村问题来看,有些发布完全失实的信息,有些专捡负面灰暗的事,有些故意抛出虚假猎奇的命题,有些得出歪曲荒唐的结论,奇怪的是它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这就提醒我们,从传播规律看,一个个人完成的传播的真实性和公信力,是无法同一个整体完成的传播相比的。对个人随意自由度太高的网络媒体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乡愁应该是一个美丽的记忆。笔者也算得上“农村通”了,工作40多年从未停止过对农村的观察。今年春节也返回童年生活过的建德市梅城一个古老的小镇,尽管也看到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30多年前的老市场仍是那样脏乱差,街上马路仍是破碎不堪,但老百姓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的情景,时时处处久久烙印在笔者的乡愁记忆中。浙江农村是一个朝气蓬勃和春潮涌动的广阔天地,那里离我们祖祖辈辈追求的城市生活从未如此接近,高水平全面小康生活已经近在咫尺,现代文明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过。把农村完整的真实情景呈现出来,把乡愁中的美丽记忆奉献出来,把推进农村发展的正能量报道出来,这才是负责的记者和文人应该努力做好的事。
最美是故乡,最忆是家乡。通往农村的是一条宽广大道,是一条幸福大道,是可以回去的大道,更是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
标签: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