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人生”刺痛公众神经
北京青年报 毛建国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3月01日 13:31:52
“塑料袋人生”的复杂性在于,这是一种历史产物,折射出农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的深层次问题。
正月十五过了,在南京安德门农民工市场,这几乎是最忙的时节,人们拖着大包小包来到这里,寻找新一年的希望。可有一部分人,脸上始终难觅笑意,焦虑和彷徨刻在每一个皱纹里。有老板来挑人了,头发花白的他们也冲上去,却很快被年轻求职者挤走,哪怕挤进人群,也往往难以被看上。这就是高龄民工,其中有一些人,甚至无土地无社保,始终过着漂泊的生活。
看到这则新闻,不知道大家是何感受,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刺痛感。新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位高龄民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看到一只白色塑料袋被风吹起,随之感慨,“我现在活得就像塑料袋一样,飘到哪里算哪里。”如果没有生活经历,再好的思想家,都未必能提炼出这一“金句”。
人们在表达某种诉求时,总喜欢举例说明,特别喜欢通过一些极致的夸张和对比,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这些年来,舆论场提到农民工时,很多人总喜欢提及“月薪万元难招泥瓦工”,似乎现在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已经大大提高,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升。不排除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工靠技能和力气吃饭,拿到相对不错收入,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农民工,还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特别是一些高龄农民工,他们其实是“打工爷爷”,上有老下有小,远没有完成养老准备,还需要继续为生活打拼。在其他行业,经过就是经历,经历就是财富,可对他们来说,经验反是包袱,“当你老了”也就没人要了,在就业市场没有优势。其生存之困顿,不能为社会选择性忽视。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人生出彩的年代,所有的人生都应该“诗意地栖居”。一些高龄农民工的“塑料袋人生”,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多元和复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0岁以上的高龄农民工已经超过4000万,比2010年增加了50.0%。老有所养不能遗忘“打工爷爷”。对这些高龄农民工,聊发感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塑料袋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在人们看来,农民工应该兼具农民和工人之长,他们既享受着土地红利,又有着就业方便。可在事实上,这些农民工,城市在这头,农村在那头,他们只能漂来漂去,对城市和农村都很陌生。说他们是农民,可早没有了土地,或者依靠有限的土地,很难养家糊口,很难实现“老在春天里”;说他们是工人,可他们就业很不稳定,而且只有极少数人有社会保险。他们是社会流动产生的“夹心层”,这种“夹心的苦恼”,在年老体弱时,开始显现,愈显尖锐。
“塑料袋人生”的复杂性在于,这是一种历史产物,折射出农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的深层次问题。从农业化上讲,当前农业生产,还不能完全地解决,高质量地解决农民致富问题;从城市化上讲,融入城市有着种种高门槛,单从社会保障上讲,很多高龄农民工就被排斥在外;从产业化上讲,当前产业结构已然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很难大量提供适应岗位。问题在哪里,方法也在哪里。诚然,农业化、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有时间问题,但就当前来看,率先从制度上破题,正视劳动保障问题,实是可行选择。
国家有国家的梦想,个人有个人的追求。暖暖的春阳,应该打在每个人身上。“塑料袋人生”刺痛公众神经,这可能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不能再遗留下去了。
标签: 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