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乡村教师精神生活更丰富
红网 红网评论员 肖汉斌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3月06日 11:42:47
一说起乡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环境的艰苦,物质的贫乏。其实这些并不是让乡村教师最失落的,单调、枯燥、寂寥、孤独……这些精神上的压力,往往更容易把乡村教师击退,让不少人望乡村学校而生畏。
怎样才能给单调的乡村教师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滋味,让自已能一直能坚守呢?我选择了阅读、思考与写作,从书籍的精神世界中突破时空的限制,一点一点地汲取营养,一步一步地提升成长。
还记得2005年8月,我通过教师招聘考试,分配到新邵县太芝乡风高学校。报到时,中心校书记向我介绍那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学校,条件很艰苦,设施简陋。尽管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到风高学校时,我还是惊呆了。低矮的教室,手能摸到横梁,黄泥的操场,尘土飞扬,手机没有信号,学校没有电脑,有的只是山里的寂静,和寂静中呼呼作响的风声。
和我一起分配上去的还有四个人,日子单调、无聊,尤其是放学后,寂寞总是不期萦绕。为了让日子过得有点“滋味”,他们四个人凑在一起玩升级。我不会打牌,下午常和学生去山里放牛、捡柴,晚上只能是一个人,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用,没有手机玩,做什么好呢?读书。只有读书,与书为友和书交流,才能让自己不觉得孤独。
因为离家远,我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次从家里返校路过县城时,我一定会去逛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我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85元,有时候在新华书店看上了一本书,但觉得价格太贵,买吧舍不得,不买吧又太想读了,很纠结。有好几次,把挑选的书忍心扔回书架上,可刚走出新华书店门口,又匆匆回头,咬咬牙,还是买了。因为经常超预算买书,我总是囊中羞涩,经济上,是名副其实的“负翁”,只能节衣缩食,整整一年,甚至没有给女儿买过任何零食和玩具。但经济上再拮据,也抵挡不住书对我的“引诱”,新书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捧读。坐在车上读,走在路上读,读得爱不释手,除了书,仿佛再也没有什么能吸引我的目光。
有时候,口袋里的钱确实“多乎哉,多乎哉,不多也”,心想着这次无论如何也不买了,但只要一到县城,双脚就不听使唤,不自觉的又走到了新华书店门口。可摸摸口袋,只能望“书”兴叹,那种无奈,至今想起还觉得心酸。好在新华书店的隔壁,那时还有一个小书摊,多是卖些旧书、旧杂志,旧书五块钱一本,旧杂志一块钱一本,堆成山似的,也有很多品种。蹲下来,耐着性子“淘”,每次都能捡到自己喜欢的“宝”,而且还不少。我买的这些书,往往是我刚看完就流到了学生手上,书虽旧,大家一样“疯抢”,读得津津有味。有了这些书,单调的日子顿时变得很丰富。
只是,山上的冬天总是来得更早些,中秋过后,晚上就觉得凉了。风从窗子缝里猛灌进来,就算躺在床上用被子包着,也捂不热。学校给我们买了些煤球,围着炉火,一灯如豆,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可煤球不经烧,冬天才刚到就烧完了。只好捡些柴,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就着简易的煤球炉子烧。别说,这柴火比煤火更暖和,只是炉口小,有些柴又没有干透,一烧,满屋都是松香,轻烟缭绕,有如人间仙境。遗憾得是,眼睛常被熏得通红,泪流个不停,推开门,走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待眼睛适应了,又跑进来接着读书。虽读得断断续续,却也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知到的特别的滋味。
校长看我这么爱读书,索性把学校图书室的钥匙给了我。图书室很小,书也不多,还积满了灰尘,可以看得出,因为大家平常的工作量都很重,图书室已经很久没开放了。有了这片钥匙后,我又多了一片净土,有时周末,干脆把自己锁在里头,一坐就是一整天,与书为伴,什么都不去想,在这方斗室里,我仿佛是真正的“富翁”,哪怕身无分文,依然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再清贫也觉得很充盈。
到现在,参加工作不知不觉已有十多年,学校变了,学生变了,但一直不变的是对阅读的坚持。对书的渴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始终觉得,有书读就是幸福的。其实,和我一样,以阅读来温润自己的乡村教师有很多很多。正如吴再柱老师《乡村教育突围》中所描述的一样,很多乡村教师“对书籍的情感,正如同对阳光雨露的渴求”,在阅读中不断的挖掘和激发自我。他们爱读书、爱思考,不甘于平庸、顽强向上,一路主动,一路阳光。正是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乡村教师的坚守,乡村教育才能在逆境中突围,在教育的链条上,展现乡村学校独有的勃勃生机。
标签: 阅读;乡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