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话筒 冷思考
浙江日报 裘一佼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3月09日 09:37:42
话筒之“热”,体现着代表、委员对民生的关切;思考之“冷”,传递出代表、委员的专业功力。两会的热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代表、委员热忱履职的大文章。
全国两会进行时,代表、委员们手中的那一只只话筒,无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声器。
若是哪个话题让代表、委员们“抢”话筒了,那么这一定是热点话题;若是哪个话题让代表、委员互相“让”话筒了,那么这也许就是现实中很难解决的事,回答起来也需更多思考。
在两会的大环境中,话筒的角色不一般,中国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可在此一窥。
每一位代表委员面对话筒,他们说什么?怎么说?记者坐在现场听代表、委员们的发言,能够深切地感觉到他们履行职责的效率。
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环境保护……这些都是近几天出现在话筒前的热词,因为不管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发展、改革、民生都是着墨最多的热词。
比如在3月7日, 5位政协委员在梅地亚中心出席“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记者会,白岩松委员当场拿出自己的低碳环保“三件套”,吴晓青委员坚定地说出当前需要增强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勇气。“热”话筒里传出的信号,在社交媒体上也广泛传播,因为大家乐意让好声音传得更远更响亮。
不过,在讨论的现场,“冷”思考往往引发更多涟漪。“冷”思考,并非指冷门话题,而是问题中蕴含着专业的深度。可别忘了,面对话筒的代表、委员大都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翘楚,他们有的学富五车,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带来的是各自专业领域中最前沿的思考和动态。
比如在3月8日,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徐秋芳代表提出“加强南方丘陵山区林业生产基础道路建设”。作为一名研究土壤的教授,她常常徒步上山调研,发现一些林区道路设施薄弱,由此提出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个看似专业的问题,却在会场上引起大家共鸣,因为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大问题——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徐秋芳代表用她的实践,大而化小,精准找到短板,提问题出对策,为林业部门酝酿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紧跟热点,不仅要关注大家都看到的问题,也要看到大家还未发现的问题。徐秋芳代表的“冷”话题里蕴含着关乎民生的“热”思考。
新闻界有句话:“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代表、委员。“热”就是站在高处想问题,“冷”就是深入基层找问题。前几天,与一位常跑两会的记者交流,他说要在那么多代表、委员中,找到好的采访对象,听会是最好的方法。那些既能找到问题所在又能提出真知灼见、有效对策的代表、委员,无疑就是新闻的富矿。
话筒之“热”,体现着代表、委员对民生的关切;思考之“冷”,传递出代表、委员的专业功力。两会的热度越来越高,我们也将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代表、委员热忱履职的大文章。
标签: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