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不作为者,国企改革才有内生动力
京华时报 京华时报评论员 徐立凡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3月13日 08:45:29
催生国企改革的内生动力,出清对改革不作为者,在当前国企改革的关口尤为必要。能者上而庸者下,国企改革才能形成“上下同热”的氛围,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
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回答“国企改革现在是上面热、下面冷”的提问时表示:有极个别的人、极个别的管理者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对改革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这是个别的。对于这些个别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先出清。
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以来,以“1+12”为标志的改革总体方案已出台,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进行了调整,20多项审批权力被取消下放,一些央企开始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这些举措表明国企改革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国企改革文件相对照,与社会期待相比,国企改革的进展确实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不乏客观原因。国企改革是一项巨大工程,央企和地方国企、不同行业的国企,承担的经济功能不同,功能界定和分类归置尚在途中;许多国企历史包袱和现实包袱沉重,面对涉及人员分流、股权归并、债务重组等改革命题,涉及到大量人员和资产的整合,不能不小心谨慎;许多地方国企对地方经济发展、财税增收、就业率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也有改革阻力等等。这些都是国企改革的制约因素,但正如肖亚庆所言,国企改革遭遇的阻力不能全部归咎于客观,必须正视主观因素对改革造成的掣肘。目前的国企改革,明显呈现出部分央企快于多数地方国企、一般性竞争行业快于垄断企业的特征,不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改革效率,新一轮国企改革就有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危险。
催生国企改革的内生动力,出清对改革不作为者,在当前国企改革的关口尤为必要。一方面,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企不能置身事外。实际上,大量落后产能、无效产能,主要就来源于“三高”行业的国企。出清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任务艰巨,必须依靠有作为敢担当的带头人,才能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国企国资改革还有通过股权多元化,打破“玻璃天花板”,促使国企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转型的命题。实际上,国企的一些僵化机制已滞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正如政协委员张明森所举的例子,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大型国企几乎不可能从社会招聘熟练工人,而只能选择应届毕业生。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称,国企在吸纳就业方面存在这么僵硬的政策出乎他的意料。对于这些微观层面的改革,不能都等着“1+12”式的改革方案,而需要国企内部主动推进。如果继续让不懂市场法则、没有改革精神的人占据位置,国企就很难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社会资本就不敢放心进入。
可以说,占据主要生产资源的国企,既是改革的主战场,也是实现让资源由市场调节的主要关卡。国企国资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可能靠改革文件完成,而需要依靠一大批有能力、敢担当的改革者完成,这其实也是常委们多次谈及的用人标准。能者上而庸者下,国企改革才能形成“上下同热”的氛围,成为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
标签: 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