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为何会慨叹 “生不逢时”
长江日报 周俊生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3月28日 15:46:13
马蔚华慨叹民营银行“生不逢时”,其真实的含义是目前的民营银行发展正处于瓶颈之中。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言认为,目前我国民营银行遇到一些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生不逢时。马蔚华说,民营银行规模小,同样吸收存款,利率要比国有大行高,要保证一定的利差,要赚钱,就要把贷款体系也提高,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小银行的网点单一,边际效益比较小,成本比较高。另外,小银行招人要付出比别人更高的工资,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民营银行的困难。
马蔚华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作为长时间担任过招行行长的一位金融家,对于民营银行的现实状况自然有切身的体会。但是,他所说的这些困难,其实是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常态性手段,这些手段的运用,固然提高了中小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了它们的压力,但事实上也提高了中小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倒是马蔚华发出的一声“生不逢时”,一语道出了目前民营银行在我国的真实处境。当前,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并在政策上打开了允许民间资本创办自负盈亏的民营银行。这一政策口子开出以后,舆论曾经热闹过一阵,也有几家民营企业创办了民营银行,但此后这些曾经被寄予很高期望的民营银行却再无声息,从目前小微企业依然存在的资金困境来看,这些民营银行并未能与小微企业实现衔接。
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很好理解。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虽然不像大型国有企业那样大,但是由于小微企业在市场上天然地处于弱势,只要一个合同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大问题,甚至关门打烊,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它们并不是优质的信贷对象。这也是导致国有大行对支持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态度冷淡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对于民营银行来说,它们无论在自身实力还是抗风险能力上,都远远低于国有大行,对于信贷资产的安全理应保持更高的警惕,如果将经营重点放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方面,对它们来说无疑是不合适的。
将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寄托在小银行,其理由是它们两者之间在地理上接近,小微企业融资方便,但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国有大行早已完成了在城乡基层的布局,如果它们愿意向小微企业伸手,其实只是“举手之劳”。而民营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必须开出比大行高的利率,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贷款利率也必须高于大行,小微企业即使能够从它们那儿得到贷款,其融资成本也会很高,形成马蔚华所说的“逆向选择”。
马蔚华慨叹民营银行“生不逢时”,其真实的含义是目前的民营银行发展正处于瓶颈之中。这种困境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品种还不够丰富,民营银行既然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不具备竞争优势,那就应该允许它们设计出更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但目前P2P等出现的乱象,又使主管部门在审批新产品时十分谨慎。因此,在政策面上向民营银行开出口子以后,如何进一步放宽对它们的业务审批,使它们能够较快成长,还需要管理部门深入市场,开拓出更符合市场实际、有利于民营银行成长壮大的政策空间。
标签: 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