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科为何上“黑榜”
人民日报新语 姜泓冰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3月29日 12:56:09
这一次的亮“红牌”,或许能让高校们少些盲目跟风办学,让教育不再是“赢家通吃”“大树底下好乘凉”。对于为子女选择学校的家长和社会公众,也是一种提示:与其迷信“大学排行榜”“高薪热门专业”,不如认真研究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长项,让孩子在大学教育中真有所得。
如果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人们大概很难相信,北大、人大、同济、中科大等名校,会因为人才培养质量等存在问题,而赫然出现在学科“不合格”或“限期整改”的名单上。50个被判定为“不合格”的学术博士、硕士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出自42所高校,其中大多都是平素在社会公众心中知名度、美誉度颇高的好大学。
这不由让人心生疑惑:这些鼎鼎大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竟然也会有学科专业蹩脚到没法做到“60分万岁”,被亮了红牌、黄牌,再也没权利招收研究生、授予学位?
稍做些分析,就会发现,这次上了“黑榜”的学位授予点,主要包括两类:最多的,是近些年方兴未艾、呈现“野蛮生长”态势的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另一类,是办在知名大学里的非核心专业学科点,比如工科学校里的社科类、艺术类专业,或是以文理科见长的大学里的工程类学位——结论显而易见:两者原本都有“先天不足”,扛着名校招牌,唬唬外行人,不难招到学生,但滥竽充数,终究不能骗过内行。
高校争上“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纷纷“巨无霸”,是前些年中国教育界势不可挡的潮流。潮流汹涌之后,必然出现办学专业同质化、师资课程兑水、人才培养虚浮。偏偏教育问题的显现存在滞后性,单靠市场纠偏,往往会耽误好几茬子弟。由政府组织评审、监督和指导,让不合格的学位授予点及早退出,在目前的高校办学生态下,是必要的兜底。
这一次的亮“红牌”,或许能让高校们少些盲目跟风办学,让教育不再是“赢家通吃”“大树底下好乘凉”。对于为子女选择学校的家长和社会公众,也是一种提示:与其迷信“大学排行榜”“高薪热门专业”,不如认真研究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长项,让孩子在大学教育中真有所得。
标签: 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