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读贪官忏悔录会有威慑作用吗

深圳新闻网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谢银波
责任编辑 杨静涛
2016年04月10日 08:21:36

更多

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证案例,贪官是“吓”不住的,最根本的还在于“打”。

  “在公心和私欲的天平上不知孰重孰轻,在失去良知和理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昨日曝光了湖南省怀化市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泽春腐败警示录,并摘录了部分忏悔录内容。结合其贪腐轨迹,黄泽春的这句“心里话”读起来颇有警示作用。

  事实上,中纪委官方网站去年推出“忏悔录”的栏目,刊载贪腐官员悔过书,旨在“沉重的忏悔、深刻的警醒”。翻阅这些悔过书,有的大打“同情牌”,有的甩出“表功牌”,有的出示“告诫牌”,落马官员们首次收受他人财物、违法犯罪的“心路历程”有所呈现,一些有特色的案件细节和忏悔语言往往能在读者中迅速传开。

  不过,忏悔录不能只是读一读,它还有自身的防腐价值。评估一份忏悔录的价值,不能局限于情节上的“好看”,更要注重对读者的警示和警醒作用。广大普通读者看忏悔录,大抵是为了了解案情,对落马官员被调查或立案后的心中所想存在好奇。表面上是“过个瘾”,但往往能读到官员求轻判的本能,对家人的愧疚等,从而激发读者珍惜自由生活。

  办理腐败案件,付出司法成本是巨大的。如果仅仅将忏悔录看成是宣传教育的参考资料,那就太过浪费了。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忏悔录应该是一份有价值的案件成果,值得深入研究和剖析,为办案提供借鉴,查找贪腐官员的共同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宣传教育,不断弥补制度漏洞。

  贪官忏悔录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对在职官员产生芒刺在背的警示效果。在严肃、认真而又现实地挖掘这个价值的过程中,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在于读懂一个道理:如果走正道,抓业绩,前途必当无量。但如果动歪心,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将铁窗相伴余生。

  第二种境界在于获取一个教训。忏悔录会有描述导致贪官“致命一击”的违纪违法事实或环节,这部分成了不少在职官员爱看的重点段落。当然,有的是为了自我警醒,避免误入歧途,但也有一些已经走上歪道的官员却是琢磨着如何更隐蔽地作案,更安全地“交易”。

  最高境界则在启动自查实践。毋庸置疑,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弱点,如果没有对比自查,有的弱点很难发现,酿成大错后才恍然大悟。如果能从别人的忏悔录中发现自身弱点所在,对他人的违纪违法原理认真剖析,一旦发现自己潜在的错误苗头就及时纠偏,此可谓读忏悔录的最高境界。

  有人不禁要问,那些已经走在贪腐之路上的官员,忏悔录能吓得他们金盆洗手吗?的确,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证案例,贪官是“吓”不住的,最根本的还在于“打”。不过,也有贪腐官员称自己在看了警示片、忏悔录后,曾经想过提前退赃,这说明忏悔录还是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标签: 贪官;忏愧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