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文学:植根生活,才能繁花似锦

  浙江日报 刘慧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4月13日 08:00:33

更多

  网络文学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健康生长,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春夏之交,阴晴交替;西子湖畔,青绿织染;互联网文学之夜,虚拟与现实间星光灿烂。

  望着颁奖台上,10位捧着潜力新星奖、实力畅销奖、魅力价值奖的作家,还有台下黑压压一片网络文学爱好者,不禁让人思索:今天的我们,为什么需要网络文学?

  不是吗?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也被互联网改变了形态和方式。中国网络文学拥有“宽广无边”的读者群,“深而广”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正如获奖者感言,面对网络这张虚拟白纸,有人质疑,有人否定,有人调侃,有人神化。但,网络文学终究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穿越时光来到读者面前。

  曾经,无数的文学老年、青年、少年,聚集在“榕树下”久久徘徊。起初,一些读者总是惊异于网络文字的随意,甚至反感作者的散漫。但,那些历经读者筛选的文字显然是真实的。正是那样真诚的内心和梦想,产生了网络文学最初的那束光。

  来自四面八方的网络作者,渴望文学的种子在互联网这块土壤里生根开花,他们渴望通过网络让文学与世界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光汇聚成了能量,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如今,颁奖台上,闪光灯下,那一张张或生涩,或成熟,或青春,或年少的面孔,涵养着文学之美。事实说明,虚拟的网络世界能够产生文学,也能够圆美妙的文学梦想。这道虚拟的文学之光,不但能照亮现实的黄土高坡,也能照亮遥远的云贵大川,穿越沟壑直抵人们内心深处。

  掌声,激励创作。鲜花,掩映甘苦。走下领奖台的那一刻,作家们便开始思索:网络文学的春天在哪里?

  网络文学仍然面临着“为什么”的选择。不同的价值选择,会有不同的创作选择。在这样的考验面前,大力倡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是必要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学的出发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让人民群众来当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写作看成是网络文学的庄严责任和最高荣誉。

  网络文学仍然面临着“哪里来”的困惑。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信息爆炸性地涌现。网络文学作品的源泉在哪里?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一些写手的认识比较模糊,一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的作品开始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很有必要重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那就是人类的社会生活,这是网络文学的源头活水,而且是唯一的。当然,源头不等于大川,材料不等于成品。

  网络文学仍然面临着“我是谁”的拷问。“我是谁”,说到底是摆正作者与大众的位置。要时刻想到文学是群众的代言人,承担着用文学作品引领风尚、教育群众的重任,做到对作品精益求精。时刻想到名和利都是身外之物,都是社会给予之物,要淡泊对待,力求名副其实;取之有道,常怀感恩之心。

  稿纸是虚拟的,生活是现实的。网络作家同样要走出书斋,走出沙龙,走出咖啡厅,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现场,立足大地,接上地气。观察国家之变化,欣赏民族之进步,体会百姓之忧乐,从而创作出有价值、有影响,既耐看又能流传的精品力作。

  网络文学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健康生长,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标签: 生活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