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潮评论 > 热度话题 正文

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不应截然对立

  新华每日电讯 毕诗成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6年04月22日 14:31:29

更多

  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够照常转动起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关于全民阅读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关于阅读,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人惭愧地说自己没时间看书,几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某人感慨自己刷微博、刷朋友圈如同“阅奏章”,不知不觉就浪费了几个小时;某人扼腕状声称要“戒网戒朋友圈”,结果没几天就被发现早就偷偷重新用上了……

  一些人之所以为沉迷于手机阅读,并感到“羞耻”,是因为如今社会上似乎有一种倾向,认为拿起书阅读才是真正的高雅和有文化,而通过手机等方式获取信息,则是肤浅的、碎片化的。我自己一度也陷入这种莫衷一是的情绪,但最近却豁然开朗了:我们没有必要将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截然对立。

  在《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一书中,美国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提示我们,在网络时代,每个人应当具备“数字公民”应有的五个网络素养:管控注意力、对垃圾信息的识别能力、参与力、协调力和联网能力,聪明地使用社会化媒体,从而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这种提示下,我意识到“专念”二字在阅读中的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自我警示,自己正在看什么,有什么价值,如何延伸思考,并借助网络即时搜索功能,以问题导向,探究明白更多的东西。通过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专念”,将看到的东西横向化(联系学习、扩充感性)或者纵向化(追根溯源、扩充理性),会发现网络碎片化的阅读会被粘合起来,令自己有更多的获益,而不再是“看了一晚上,不知道看了啥”——如果再加上一点记录下来收获的习惯,则更加美妙了。

  当然,就如同那本很流行的法国著作《别想摆脱书》一书中描述的那样,书籍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所代表的人类文明不可能被简单代替掉。但是,多一点“专念”的意识,至少可以在传统阅读与网络电子阅读中,寻找一种“和解”与互通。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并不完全取决于载体。《别想摆脱书》里写到,书籍就像是一种“知识或想象的轮子”,任何技术革命都不能阻止它的转动。从进化论的角度,这个主语似乎也可以改为“阅读”——不管是书籍、报刊,抑或网络电子阅读,甚至是朋友圈里的阅读——只要自己还具有“专念”的力量,去管控、理顺阅读到的东西,这个“知识或想象的轮子”就能照常转动起来。就如同说,你要探究思考一个命题,从图书馆浩瀚的书籍中一本本翻找答案是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搜索工具,通过海量的网络超链接,同样也是一种方式。 对于天天念叨着“诗与远方”的人来说,手机生活并不只有“眼前的苟且”,也不要把书籍描绘成高高在上的“诗与远方”。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可以在书籍里,也可以在手机里。很多新兴事物与传统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的。我们需要警惕手机阅读为代表的信息碎片化,但大可不必陷入深深的内疚,甚至认为只有分道扬镳才可以。阅读的关键,是你做了阅读与想象的主人,还是被牵着鼻子走的游魂——逐流太易,迷失太易,是驾驭生活,还是被生活驾驭,取决于自我的反省与控制。

  整体来说,国内对于网络文化心理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对于网络公民如何置身在新科技潮流中不被淹没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手机消费者的自主管理,多数还处在“戒了开、开了戒”的低水平阶段。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专念”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概念,每天专念一两个小时,会令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多的精神聚合与知识精进。让“手机党”也懂得多一些阅读的味道,也懂得如何踩在知识与想象的轮子上,这不仅是与现实的和解,更是与时代的共生。

标签: 阅读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