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近亲繁殖”的本质是国有资产私有化
红网 岳乾
责任编辑
陈斌
2016年05月06日 13:27:22
国企事关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近亲繁殖”既恶化国企生态、戕害国企活力,又在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监管者绝不能因其为恶之“小”而轻易放过。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提到,"总行管理的691名干部中,有220名干部的配偶、子女共240人在系统内工作”。记者调查发现,近一年来,中央巡视组、各地的地方巡视组已披露多个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存在违规招聘近亲属问题。(5月4日中国新闻网)
相比贪腐行为,"近亲繁殖”之恶劣性或许并不为大,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一种"小恶”,但这种"小恶”对国企生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视。
首先,"近亲繁殖”泛滥不仅直接造成人才进入国企通道的不畅,致使企业无法吸纳足够的人才资源,难以引入滋养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而且也将妨害国企内部人才升迁与职务任用机制的公平、公正,这二者都将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近亲繁殖”致使国企内部裙带关系横行,这必然导致国企内部"山头”林立、"派系”丛生,必然在国企内部助长"团团伙伙”现象。而在任何组织中,"山头”"派系”"团伙”都是戕害组织内部常规的管理制度、恶化其正常运营秩序的罪魁祸首。国企亦不例外。
再次,"近亲繁殖”往往伴随着违规、违纪操作。"近亲繁殖”涉及企业管理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招聘任用制度,而"近亲繁殖”本身就意味着这一制度遭到破坏,以及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失灵。很显然,一个重要制度遭到破坏、相关监管失灵的企业不可能建立良性的企业管理及运营环境。
更重要的是,"近亲繁殖”相比严重的贪腐行为,其违纪性相对较小。但正因其"小”,它长期得不到监管者应有的重视,也得不到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警惕,这客观上导致"近亲繁殖”成为国企内部的一个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但实际上,"近亲繁殖”虽为"小恶”,它虽然没有造成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但它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丝毫不低于贪腐。因为"近亲繁殖”所戕害的,是企业生态、企业文化;所扼杀的,是企业活力。而企业生态与活力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生态恶化、活力丧失,最终亦将导致企业在经营上的萎缩与低迷,其结果,依然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再者,"近亲繁殖”将国有企业异化为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将国有企业家族化、裙带化、私有化。考虑到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相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与福利,在某种程度上说,"近亲繁殖”事实上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特权阶层与利益共同体,间接损害社会的公平公正。
实际上,所谓"近亲繁殖”只是国企人员违规招录现象中易被发现的一个部分,在国企人员招录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与严格的制度,违规违纪现象远远超出了近亲属招录这一范围,更多更普遍的违规招录现象很难被外界察觉,例如在人员招录中"打招呼”现象、招录受贿现象、人情招录现象以及在不同的国企之间互相招录对方亲属的现象。这种种乱象进一步强化了"近亲繁殖”对国企生态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近亲繁殖”以及更广义上的违规招录本质上源自特权意识,源自潜规则思维,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近亲繁殖”所隐含的潜规则与腐败逻辑可以归纳为:国有企业是某些管理者的私人园地,国企职位是部分领导可以私相授受的"私器”。简言之,作为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被家族化、私有化了。
国企事关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近亲繁殖”既恶化国企生态、戕害国企活力,又在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监管者绝不能因其为恶之"小”而轻易放过。
标签: 国企;近亲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