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辣评丨“打车难”不怪打车软件 问题在出租车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佘宗明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1月23日 15:42:22

更多

本质上,出租客运领域是个“大出行市场”,不止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也该成为市场运力诉求的承载者。

  年关逼近,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民众发现,“打车难”和“叫车贵”重现街头。日前就有文章抱怨在上海“打车难”,并归咎于某打车软件,在朋友圈内引发刷屏。

  岁末天寒,叫车时却不是高额溢价就是叫不来车,这让很多人心生灰冷,感慨我们“又回到了打车难的时代”。从常理上讲,打车变难变贵,是因为缺车,而缺车是网约车新政效果显现、司机集中返乡导致运力供给骤减的的叠加效应,这些因素都加剧了供需端的不平衡,并造成其后果在年底的集中爆发。

  网约车曾以共享经济模式解决了民众出行不便的难题后,“打车难”复归街头,多少让人有些失落。但就眼下看,在有些外部条件难以克服的情况下,解决新形势下的“打车难(贵)”,或许还得向出租车行业改革求解,因为时下的打车难,问题也更多地出在传统出租车身上。

  本来的网约车和出租车(或者说巡游车),在城市出租客运市场中,应该是平等竞争的关系。二者共生发展、公平竞争,能为民众提供更多元的出行选择,也能在竞争中倒逼自身价格、服务的改善。

  事实上,若网约车、出租车充分竞争的市场局面已成型,那也就不会有一方独大的情况。哪一方运力骤减,都不会对民众出行造成剧烈影响,因为另一方会趁机补缺——即便网约车在年关之际突然减少了,留下的供应空缺还有出租车填补,这是留给出租车的难得时机,出租车行业可伺机增加运力、抢占市场。运力供需,也能在市场自发调节中达到新均衡 。

  问题是,眼下出租车并未跟网约车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网约车被规范后,出租车行业也没能通过足够的市场化改革,对网约车巨头形成市场制衡。

  在北京、上海版的出租车行业改革意见中,都明确了,要对出租车行业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出租车数量管控将建立动态总量调整机制。如果此处的“动态调整”,能做到完全跟市场供需情况及时、灵敏对接,那春运期间的“打车难”,恐怕都不会存在。所以,现在出现的“打车难”,无疑也要求出租车总量动态调整能落到实处,并增强其市场敏感度,避免以往“动态调整”以年为周期的漫长反射弧。

  但更关键的,还是消除出租车在跟网约车市场化竞争中的“非市场化掣肘”,让它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和民众需求,而不是跛着脚跟网约车“赛跑”,被其甩在后头。

  总量管控调整再怎么灵活,跟市场指挥棒调节都有距离。还有定价机制上,当下出租车的政府指导价,也让其服务失去了灵活的价格弹性,无法对市场供需作出实时价格反应,跟网约车相比,这也难有竞争力。

  也正是运价和总量管控依旧存在,出租车已在出租客运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当网约车数量短期内锐减时,被缚住了手脚、缺乏竞争力的出租车行业,无法站出来形成“运力替代”。

  “打车难”重现,只从网约车上找答案还不够,还得从出租车上找问题。本质上,出租客运领域是个“大出行市场”,不止包括网约车,出租车也该成为市场运力诉求的承载者。

标签: 出租车;车难;出租车行业;运力;市场化;出行;管控;竞争;调整;出租客运市场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1/W0201701235546843932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