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失眠如此严重 应对却为何如此轻率?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然玉 责任编辑
张韬
2017年03月21日 07:41:01
公众对于失眠症的应对,还是显得原始而无奈:或是诉诸于玄学,自己给自己灌点“放飞心灵”、“抛却执念”之类的鸡汤,幻想着心无挂碍美美入睡;或者诉诸于偏方,早早步入熬粥煲汤、草药不断的人生阶段,一天天小心翼翼只求养生安眠。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远离慢病。中国睡眠研究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4.6%的居民在睡觉这件事上“不及格”,94.1%的居民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而稍早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民失眠地图》其调研结果则显示,近八成参与者曾有失眠经历,上海、广州比例最高,长沙、北京、深圳紧随其后。在所有失眠经历的人群中超过57%表示坚决不吃药,半数以上网民不能全面了解失眠的危害。
即便没有“世界睡眠日”之前的各种例行盘点,国人睡眠状况不佳,也几乎早就是公认的事实。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患病率为57%,近四分之一的居民睡觉“不及格”。全社会问题人群比例之高,整体睡眠质量之差,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失眠是种病”的概念,已经越发深入人心。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未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失眠症。在多数时候,失眠问题并未超越个体经验的范畴,而被纳入广泛而充分的公共讨论。
普遍的失眠现象,显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问题,其至少涉及到了社会学和病理学两个维度。首先,“失眠”必然与特定群体的年龄、工作、经济地位、生活地域等等因素关系密切。比如说,所谓《2017年中国网民失眠地图》之类的调查,所梳理的正是“失眠”在不同城市间的分布规律;而除此以外,失眠症无疑还是一个流行病学课题。“失眠”的病理成因、衍生疾病以及防治方法,都必然要牵涉到医学范畴的专业研究。
可是,遗憾的是,在现阶段,我们针对失眠现象的社会学调查与流行病学研究,都还显得很是不足。之于前者,现实中往往只是相关机构发发问卷、在线调查,最终得出各式“比率”便草草了事;而之于后者,我国也缺乏相应的病例数据库建设以及深度的基础学科研究。最终呈现出来,关于“失眠”的医学判断多是指向性、模糊化的,而极少有明确、精准的病理诊断——恰是这种专业研究的滞后,使得各种似是而非的偏见、传言,长期占据市场。
现实的尴尬是,许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失眠了,却不知道怎么办。在很多时候,公众对于失眠症的应对,还是显得原始而无奈:或是诉诸于玄学,自己给自己灌点“放飞心灵”、“抛却执念”之类的鸡汤,幻想着心无挂碍美美入睡;或者诉诸于偏方,早早步入熬粥煲汤、草药不断的人生阶段,一天天小心翼翼只求养生安眠。其实,相较于科研层面的迟滞,商业市场关于“应对失眠”的反应显然要敏感得多。瑜伽、健身、按摩等等,每每被与治疗失眠扯在一起。真真假假,无人能辨。
面对近四分之一的居民睡觉“不及格”境况,全社会迟迟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之于此,固然可以将之归因于社会发展所引发的现代性焦虑,但这种宏大的论调,终究不能取代我们对于个体境遇的关注,不能取代相关基础学科的所应发挥的救赎功能……关于失眠现象的理解与应对,全社会显然要有更成熟方案的才是。
标签: 失眠;失眠症;失眠现象;世界睡眠日;中国网民;流行病;居民;病理;调查;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