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弄潮 正文

《我是范雨素》何以突然走红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钱夙伟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4月26日 19:48:11

更多

范雨素这种对梦想的追求,从来就不是要如“网红”一般地以走红为目标,比如,当被问到“文章走红会改变你以后的生活吗?”范雨素说,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我也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了,而且我对劳动并不惧怕。”而正是这样摒弃功利性的写作,才能写出真情,才有打动人的力量,而这本来就是文学的真谛。

1.jpg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 

  《我是范雨素》的突然走红,似乎让人匪夷所思。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目前在北京做家政女工。如她自己所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也因此,尽管“网红”早已让人见惯不怪,但于一个普通家政女工,初中文化的底子,居然以文学而走红,可以说是个奇迹。

  但是这其实并非偶然。范雨素遍读上世纪80年代在她在村子里能找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然后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曾经“读万卷书”,后来又“行万里路”,这让她的写作,有了坚实的根底。当然,关键更在于,尽管都说文学在今天成了一种稀缺品,于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往的喧嚣之中,多少人心态浮躁得已不屑于去翻动一张书页,但于范雨素,却始终没有放弃文学的梦想,这于当今,实在是难得。

  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照样有了梦想的位置。一首老歌里唱道,“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我是范雨素》无疑为我们演绎了梦想的魅力。正是因为无论生活空间怎样逼仄,都首先要给梦想一个安放的位置,一个家政女工的生活,有了让无数人都自愧不如的充实和品位。

  毋庸讳言,于功利、现实、务实、短视的当下,人们已习惯于向现实妥协,向梦想告别,尤其于文学梦想,更成了奢侈品,心浮气躁、娱乐至上,成为时尚,于是,浑浑噩噩,平庸浅薄,又还有多少改变、改造生活的激情和浪漫?

  当然,范雨素这种对梦想的追求,从来就不是要如“网红”一般地以走红为目标,比如,当被问到“文章走红会改变你以后的生活吗?”范雨素说,我不相信它会有什么改变,我年龄大了没有什么痴心妄想了,我只希望这件事能尽快结束。“我也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了,而且我对劳动并不惧怕。”而正是这样摒弃功利性的写作,才能写出真情,才有打动人的力量,而这本来就是文学的真谛。

  人的欲望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物欲的无限膨胀,必定铤而走险,而健康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望,则会让人知书达礼。对美的向往,则一般总会和向善之心连在一起。而心灵只有在文化的氛围中,才能陶冶、净化、提升。范雨素的文学梦,体现的正是精神的追求,既让我们温暖,也让我们羡慕、惭愧,乃至重新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标签: 梦想;文学;家政;女工;生活空间;逼仄;欲望;写作;软木;初中文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bwgd/201704/W0201704265890845314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