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证券化、国际化、全民化——
解码浙江经济新特征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徐王婴 责任编辑
吕苏娟
2017年05月04日 12:23:27
浙江经济要恒新还要恒兴。而无论是恒新还是恒兴,都要仰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根浙商的“全民皆兵”。
浙江经济在今年一季度报出GDP同比增长8%的好消息。
“开门红”虽令人振奋,仍免不了有人担忧之后的经济走势。近来股市、期市的“绿肥红瘦”就是写照。在国际黑天鹅事件频发、美联储缩表,以及国内货币与房地产政策双双抽紧的背景下,可能的“倒春寒”不得不防。
窃以为:虽难言中国经济已进入L型的横杠阶段,但浙江经济已然入春。因为浙江经济结构优化及转型升级成果乍现,推动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已经结集启动。
信息化,春风化雨 催生浙江新经济
浙江的信息经济到底有多牛?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大潮中,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产业被列为规划中的八大万亿产业,信息经济为榜首。
早在2015年,浙江省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就已近万亿。以2016年浙江省信息经济发展百家重点企业为例,其中的阿里巴巴、中电海康等企业,大多涉及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数字内容、两化融合、信息安全等领域。其他如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领域,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无人机、3D打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也取得可喜的成效。正是这些龙头企业撑起了浙江信息经济的大半边天,与阿里巴巴一起被称为新实体经济。仅阿里巴巴集团,去年合计纳税238亿元,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元,相当于40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体量,创造了超过3000万个就业机会。这还不包括生态圈内的合作伙伴所带来的税收增量。
另据报道,一季度浙江省生产总值1055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幅比GDP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5.2%;而以信息经济为代表的盈利性服务业则增长高达20.8%。难怪马云先生要分享这样的段子:在杭州,乞丐都用支付宝扫码行乞。“无处不扫码”,显然已是浙江新时尚。
值得欣慰的是,浙江经济“信息化”的另一个表象——互联网+焕发了传统产业的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催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和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绍兴市柯桥区的印染企业,近年来通过信息技术的提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以来,在产值同比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实现印染业税收同比增长13%的成效;又如余杭区的企业,通过 “两化融合”,大东南高科包装、钱江万胜电器、尚金缘黄金、民生药业等17家企业产值增速超过了50%;另外如乐清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得电气产业集群成为温台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浙江全省工业增速6.1%,对比去年同期5%的增速,已经出现了加速上扬的态势。这表明浙江经济“信息化”的好处,不仅在于信息经济的崛起,更在于传统制造业在新实体经济的加速上,也尝到了携手共进的实惠。
证券化,产业与金融“混合”成浙商利器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证券化泛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倾向。包括证券市场的“造系运动”,也包括新三板的腾挪闪打、地方股权市场的挂牌,以及PE等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的兴盛等。
日前陆续发布的上市公司一季度报,同样显示了浙江经济的实力。从公布的情况来看,卫星石化、美欣达、广宇集团、创业软件、江山化工、露笑科技等个股的业绩预增幅度超过10倍;华瑞股份、金科娱乐、帝龙文化、杭锅股份、凯恩股份、理工环科、荣盛石化、哈尔斯、万里扬、金字火腿等浙企的一季度业绩预增幅度在100%以上。在“绿肥红廋”的A股市场,浙江板块的业绩不能不令人称赞。
无论是世界500强还是中国500强,鲜有不上市而成其强大的公司。企业上市,既能改善传统的融资模式,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好途径。为此,浙商的“造系运动”由来已久。本世纪初,以“万向系”为代表的浙商就成了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的一支新军。此后,“新湖系 ”、“华立系”、“精功系”、“复星系”等,产业和资本的交响曲从未停止。毋庸置疑, 400多家上市公司是浙江经济的中坚力量。因为上市公司不仅是企业治理的楷模,也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在排队上市的同时,浙商还辗转新三板和地方股权市场,为的是以直接融资替代间接融资;以现代企业规范发展提升家族制公司的短板;以金融资本加持产业资本,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浙江本土私募的发展不能不说是奇迹。有报道说,至今年3月末,杭州备案的私募基金就已2714支,增长猛增96.7%;在私募金融集聚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一季度资产管理规模已经突破7000亿元,是去年同期2800亿元的近3倍!另有报道称,到2020年,浙江金融业总收入将达1.6万亿,占GDP总量的9%,甚至10%。
品读这样的报道,令人畅想的不仅仅是浙江万亿级金融产业的崛起;而是掌握了产业与金融混合之道的浙商们,资本利器的使用,将使他们的发展前景更有相像空间。
国际化 ,使浙江与“国际一流”对标
去年召开的G20杭州峰会,让杭州不再是上海的“后花园”,而是中国的“世界名城”。
今年一季度,杭州内外资招商都实现了开门红: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年度目标的25.5%;实到内资完成年度目标的28.9%;浙商回归到位资金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8.0%。后峰会效应明显显现。
有关地方规划还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将把杭州建设成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浙江不仅加大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力度,还对标国际空港城市,筹谋浙江临空经济产业规划发展。
浙江的国际化岂是源于G20杭州峰会?作为我国率先发展的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外贸大省,浙江经济天生就烙有国际化的印记。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浙江更是应运而生义乌与舟山这两个国家级改革示范区;义乌国际内陆港与宁波-舟山港,则成为浙江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精彩纷呈的还有以浙商为主角的系列国际购并案。比如深耕美国市场的万向集团,从2000年开始先后并购了美国舍勒公司、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英国AS公司和美国A123公司等多家海外企业;华立集团收购了美国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公司、太平洋商业网络公司以及飞利浦集团位于美国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盾安集团、均胜电子、三花控股、万丰奥特等上市公司亦频频出手海外并购;而阿里巴巴、复星集团、吉利控股等浙商企业更是演绎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
一句话,浙江经济的“国际化”,使浙江经济站在了对标国际,与世界“列强”共舞的水平线上。
全民化,浙江经济恒新与恒兴的永动机
定义一下,这里的“全民化”,一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民间资本的方兴未艾;二是指国有与民营混合所有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指军民融合的相映成辉。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创业创新大省。据省工商局信息,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441.4万户,相当于平均12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老板。为了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浙江省仅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基金平台至少超过100多个,资金规模在数百亿元以上。在这样的政府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全民创业之风,犹如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早就开启了国企混合所有制的尝试。比如世界500强的物产集团,10多年前即是启动混合所有制的试水者。到2013年底,1935户浙江省属国企各级企业中,各类混合制企业户数占比72.4%。混合所有制显然增强了浙江国企的实力。截至2016年6月底,浙江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到达9371.2亿元,省属企业利润居全国第五,比上年同期上升1位。
另一方面,军民融合则为草根浙商提供了打破壁垒的机会。诚如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所说:进入航空是比较难,但进入之后再去做机车配件、发动机配件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提升机会。
20年前跟日本石川合资做车库,与德国西门子合作做锅炉;现在通过为波音、空客配套进入航空领域。西子联合控股集团王水福先生对军民融合深有感触。在他看来,通过军民融合跻身高端制造业和高端市场,是传统制造业一个脱胎换骨的机会。
有人用“无处不在”形容浙商的韧性与粘合力;而浙商的抱团作战又构成了浙江经济的全民化特征。正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合作与军民融合的创业创新大潮,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
诚如均瑶集团党委书记陈瑶所说,浙商转型无非就是要有恒新和恒心。第一个恒新是持续创新,第二个恒心是专注创品牌。
笔者套用这句话想说的是:浙江经济要恒新还要恒兴。而无论是恒新还是恒兴,都要仰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根浙商的“全民皆兵”。
标签: 浙江经济;浙江;信息经济;上市公司;浙江省;杭州;混合所有制;军民;阿里巴巴;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