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创新发展“温州模式” 巩固温州“铁三角”地位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蒋妥 责任编辑
郑亚丽
2017年09月22日 10:53:32
金融风险已基本消除,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实体经济得以重振,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现实语境下,温州实现了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成功蜕变。
提及温州,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富庶之地,温州人活跃在神州大地的商业领域,温州小商品市场更是成为各地商业繁荣与否的“晴雨表”。论及温州经济,昔日以“温州模式”创下经济奇迹,成为各地学习的标杆,杭甬温更是成为浙江经济的“铁三角”,现如今,“温州模式”再次在与时俱进中创新发展踏上新征程。
温斯顿·邱吉尔曾经说过:“只有深入地回顾历史,方能高瞻远瞩。”改革开放近40年,在发展历程中,温州人有过迷茫,也有过自豪;有“温州大溃败”下的痛彻心扉,更有“不服周”心态下的破茧蝶变。1985年,《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温州模式”首次横空出世,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温州热”。彼时,温州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仅1986年前来温州考察的省部级官员就达93人次,各地纷纷前往温州求取经济发展的“真经”,国务院办公厅甚至为此下发“停止到温州参观考察”的紧急通知。正是在“温州模式”下,温州经历了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次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温州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经商,皆被奉为座上宾。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脱实向虚的温州人感受到了“经济寒冬”的严峻,也让温州经济受到重挫,2011年爆发的民间金融危机更是重创温州,温州经济增速趋缓,外界便出现了否定“温州模式”的声音,甚至“温州大溃败”言论喧嚣尘上。
面对如此严峻残酷的发展现实,温州人并未被质疑甚至唱衰所击倒,而是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像荒原上的杂草倔强生长。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温州经济实现了“大逆转”:2013-2016年,GDP年均增长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位次前移至全省第5位。仅2016年,温州GDP总量达到5045.4亿元,首次突破五千亿大关,排名全省第三,与第四名绍兴的差距从2012年的30亿元扩大至335.2亿元,站稳了全省“铁三角”的地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阵痛之后,温州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动能更加强劲,巩固提升全省“铁三角”地位的基石更加牢固。从温州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单中,我们不难看出,“温州模式”升级版的益处效应正在呈现:实现生产总值2405亿元,增长8.4%,延续了2015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向好态势,连续5个季度位居全省排名第3位。更令人惊喜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出口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从消费来看,上半年,温州市完成限上批零业商品销售额1844.0亿元,同比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亿元,增长9.8%。这简单的数据背后,是温州人更加富足,消费底气更加充足的真实表达。从出口情况来看,上半年,进出口总额达616.3亿元,而对外出口为539.1亿元,占比87%。出口不仅有量的提升,更有质的转变,机电产品出口247.9亿元,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亿元,同比增长14.0%。
现如今,金融风险已基本消除,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实体经济得以重振,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现实语境下,温州实现了从“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成功蜕变,重提温州在浙江经济的“铁三角”地位,不仅有现实需要、实现可能,更有提神打气、凝心聚力的重大意义。尤其是今年2月召开的温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十三五”发展绘就了蓝图,为温州发展明确了新定位、确立了新标杆、指明了新方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温州人精神不倒,只要“温州模式”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温州人口规模、区位条件、自然生态禀赋、经济实力以及温州人资源、温州人精神等优势的强力支撑下,“温州模式”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浪潮,冲进浙江发展第一方阵,巩固提升“铁三角”地位愈加可期,温州也一定能够再造新优势,再创“温州模式”更大的辉煌。
标签: 温州;温州模式;温州人;温州经济;铁三角;创新发展;经济奇迹;浙江经济;温州市;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