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 | “小孩哥”屡屡上演教科书式急救,绝非偶然
近日,一则“小孩哥”上演“教科书”式急救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宁波一小区篮球场一名高中生打球时突然倒地不起,正在一旁打球的鄞州实验中学初二学生盛徐荦,注意到该男生眼球上蹿、身体抽搐并伴有喘息式呼吸,他立即跪在地上对男生进行了心肺复苏,直到120急救人员赶到,救人操作堪称教科书。盛徐荦的及时处理,为医生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该男生随即被送往就医。目前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仍在进一步救治中。一位15岁的少年,关键时刻的表现可圈可点,网友纷纷称赞一位好少年挽救了一个家庭。
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心脏停跳无法向大脑输送血液,短时间内脑组织会缺血缺氧而坏死。如果在最快时间内实施急救,1分钟内抢救成功率大于90%,4分钟内抢救成功率降至50%,超出这个时间脑细胞将承受不可逆转的损害,死亡风险极高,因此被称为“黄金4分钟”。但在实际场景中,急救人员很难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亟待在场者挺身而出。如果此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确实不敢随便动手,只能束手旁观。
初二的“小孩哥”之所以能及时出手,背后的原因不容忽略。据悉,他的母亲徐金梅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也是浙江省红十字会一级救护培训师,宁波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师。在母亲的日常熏陶下,他经常参加一些应急救护培训,还会利用假期时间,到医院参加导医志愿者工作。“小孩哥”关键时刻之所以能冷静施救,可谓不言而喻。
值得欣喜的是,类似的“教科书”式急救时有听闻。去年4月,打篮球时突发意外小伙伴滑倒,失去意识,浙江温岭市第三中学学生王浩瑜用上了在学校学过的急救技能,在他实施心肺复苏约4分钟后,小伙伴睁开了眼睛。浙江省红十字会一级救护师戴锦云,在看了王浩瑜救人的视频后,竖起了大拇指。
两起事件,具体细节固然有所出入,但都明确传递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只要经过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新闻里的“教科书”式急救完全可以复制,并非可遇不可求。
未成年人屡屡上演“教科书”式急救,偶然背后实则有其必然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2021年10月,教育部印发通知,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要求普及校园急救知识,鼓励试点高校开急救课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学生避险、救护技能等。
重视生命教育,加强急救技能培训也引发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几年前,衢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推进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的“一武”,即要求全面普及基本生存技能和野外急救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护技能,高中毕业前(满18周岁者)应取得应急救护员证书。
“小孩哥”上演教科书式急救,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急救能力,也再度向公众诠释了普及急救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急救技能,人们能够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大地减少伤害和损失。多一人会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相信随着急救教育的推广普及,“教科书”式急救会成为寻常事。(胡欣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