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版望海楼:当“一带一路”遇上“青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柯闻 责任编辑
杜博
2017年05月04日 20:40:01
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事。而这种互动,在“一带一路”上正变得越来越多。
5月4日是中国的青年节。10天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开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成效斐然。和“青年”一样,这个倡议充满生机和活力。当“一带一路”遇上“青年”,遇上世界各国“青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就在10天前,“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落下帷幕,来自65个沿线国家的80余位青年代表,在中国度过了忙碌、充实、美好、难忘的一周时光。能组织到多达65国的青年,显然是“一带一路”开放包容的吸引力,是“创意”“遗产”的吸引力,也是青年之间的吸引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就是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面对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青年学生的演讲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在弘扬丝路精神、加强青年对话方面开展合作。本次“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就是双方合作的又一成功实践。这也是一场青年策划、青年组织、青年参与、青年受益的活动。笔者有幸作为亲历者参与全程,见证了“民相亲”在青年人中的生根发芽。
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位于亚洲和欧洲交界处的外高加索地区,由于领土争端,多年来两国大大小小冲突不断,公民不能前往对方国家,两国在国际场合也互相“敬而远之”。湘江夜游时,笔者从人群中找到了来自亚美尼亚的梅莉和来自阿塞拜疆的法希尔,邀请他们一起聊天。在了解对方身份后的最初几十秒,二人稍显尴尬,但谈起论坛期间的岳麓书院开幕式和制陶体验,他们很快就滔滔不绝,最后甚至坦然谈及两国关系面临的窘境,对两国毗邻却无法互访表示遗憾,并一起欣赏和赞叹美妙绝伦的浏阳花炮。论坛结束时,他们分别发来信息,感谢笔者“创造”的那次聊天机会,感慨这是他们此行最意外的收获。
来自以色列的玛莎娃目前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论坛期间与来自中东其他国家的青年代表打成一片,交流后才得知,她是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她告诉笔者,既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也为她的民族感到骄傲。以色列2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只要彼此敞开心扉,阿以两个民族完全可以和平相处。来自阿曼的腼腆小伙阿卜杜,安静地用相机记录其他代表的靓影,却毫不推辞地秀了一手书法,用漂亮的苏鲁斯体写下了“一带一路”对应的阿拉伯文字……每位青年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讲述自己国家的故事,畅谈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友好,畅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美好未来。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九届青年论坛致贺词时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的事。而这种互动,在“一带一路”上正变得越来越多。
标签: 一带一路;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