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为南极治理提供有效公共产品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
逯海涛
2017年05月25日 07:48:27
命运共同体意识,绿色发展理念,都是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在南极国际治理问题上同样如此。保护与利用南极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共同承诺。
原标题:为南极治理提供有效公共产品(钟声)
南极是地球尽头的“白色宝库”,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对于各国来说,如何发展南极事业,正确对待南极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反映着一个国家的“世界观”和“未来观”。
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正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是中国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以来,首次担任东道国。
人类自18世纪70年代开启对南极这片冰雪大陆的探索,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转变。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块拥有极大价值的人类“公地”,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南极治理需要以规则为基础。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确立了南极治理的基本法律框架,开启了人类合作协商南极事务的新时代。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是对南极事务进行议事和决策的主要平台,是南极治理中最重要的多边机制。在人类南极事业加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强化规则意识,继续用好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这一平台,把《南极条约》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人与南极的首次接触是在1984年,当年中国成立首支南极科学考察队。迄今,中国已成功组织33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到达被称为“人类不可到达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中国深入参与国际南极前沿科学研究,为世界贡献了一批突破性成果,例如主导完成南极冰盖最大认知空白区的探测,又如建立极地科学数据共享网和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促进南极数据和样品的全球共享。许多人还记得,2014年1月,中国“雪龙”号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在世界尽头展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近年来,南极甚至走入了不少寻常中国百姓的生活。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统计,2015—2016年度,全球有超过3.8万人到南极旅游,其中中国游客近4100人,占10.6%。
习近平主席指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在中国南极事业发展的30余年中,中国坚持从维护《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积极履行条约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稳步推进南极事业发展,为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南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南极国际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南极科学探索的有力推动者、南极环境保护的积极践行者。
着眼未来,人类要继续发展南极事业,必须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南极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特征,使其自然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极易受到外界的损害和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南极的影响日趋明显。科研人员已经发现,目前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正在迅速变绿。与此同时,人类越来越频繁地踏足南极,南极旅游、生物勘探等新型活动纷纷兴起,给南极治理带来新的压力。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在坚持现有南极条约体系,包括“冻结”南极矿产资源开发等制度的同时,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探讨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南极治理的法律框架。
命运共同体意识,绿色发展理念,都是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在南极国际治理问题上同样如此。保护与利用南极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当代人对子孙后代的共同承诺。南极,正成为国际合作的新疆域。通过本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中国将努力为南极治理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南极贡献更多智慧。
标签: 南极;南极条约;治理;南极治理;中国;公共产品;南极旅游;南极事业;南极科学考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