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雕像引发血案:美国种族矛盾加剧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闫洁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7年08月15日 19:36:36
种族主义长期以来被奉为“政治正确”的禁忌话题,但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政治正确,刺激了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公开化。
原标题:一座雕像引发血案:美国种族矛盾加剧
对美国人来说,过去的一个周末难言平静。
11日晚至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集会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体与反对者发生暴力冲突,造成30多人死伤。一时间,旧恨带着新伤,让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疮疤再次被揭开。
这次的暴力冲突因夏洛茨维尔市决定拆除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而引发。可以说,这尊雕像是南方邦联历史的某种符号和象征,对它的捍卫和缅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白人至上主义思想的体现。
时钟拨回至1964年。那一年,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旨在保障少数族裔权益。然而这些年来,非洲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在司法、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等多个层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加上经济上持续缺乏上升通道,美国社会少数族裔群体的不满情绪早已有之。
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美国白人占美私人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的76.7%,拉美裔和非洲裔分别为7.7%和7.2%。在高层管理人员中差距更为明显,美国白人所占比重高达86%,拉美裔和非洲裔分别仅为4.6%和3.2%。难怪美国智库城市研究所称,美国白人与少数族裔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反观传统白人群体,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金融危机三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基础工业、制造业空心化趋势加剧,加上来自其他族裔的挤压,白人群体的就业和收入状况难言理想,从而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情况下,种族问题、族裔矛盾便不断被炒热,成为民怨情绪的发泄出口。此外,伴随越来越多少数族群和非法移民持续改变美国人口结构,传统白人的身份危机感日趋上升,随之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如果说,这种存在感下降的“新伤”夹杂着种族问题的“旧恨”,助推了白人至上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迅猛抬头,那么“另类右翼”团体的兴起则是白人至上主义迅速复活的另一大推手。
在美国主流媒体眼中,弗吉尼亚“国家政策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斯潘塞、英国籍作家米洛·扬诺普洛斯等另类右翼分子代表着新一代“族群仇恨煽动者”。他们往往受过大学教育,外表更像知识分子而非极端分子,鼓吹新纳粹主义、阴谋论、反全球化等极端言论,不仅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而且公然高调地出现在各种公开集会、大众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智库中,成功吸引了不少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年轻选民的关注。
长期追踪种族仇恨犯罪现象的美国组织“南方贫困问题法律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的种族仇恨组织势力2016年出现新一轮增长,而另类右翼分子重新将白人至上主义包装一番,正试图悄悄融入主流政治运动。
值得警惕的是,另类右翼分子以布赖特巴特新闻网等右翼媒体为主要平台兴风作浪,而这一新闻网的前负责人正是从竞选时便一路追随唐纳德·特朗普的史蒂夫·班农,后者如今已进入白宫“核心圈”,成为为总统提供政策建议的高级助手。
种族主义长期以来被奉为“政治正确”的禁忌话题,但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出现,无论是特朗普个人“百无禁忌”的说法风格,还是他执政后出台的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墙、穆斯林旅行禁令以及移民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都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政治正确,刺激了种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公开化。
“随着特朗普的出现……一些东西被他松绑了,”美国媒体评论员约翰·波德霍雷茨说,“他从未给‘是时候停止政治正确’这种暗语下过定义,也没有什么东西对它加以限制。某种程度上说,特朗普政府给这种势力松了绑。”
眼下,特朗普正陷入两难境地。如何在保持政治正确、谴责白人至上主义者的同时,又能迎合“极端盘”选民、为今后的选举提前布局,对上任刚过200天的特朗普来说,不失为一次考验。
标签: 特朗普;美国;白人至上主义;右翼分子;种族问题;非洲裔;拉美裔;暴力冲突;传统白人;种族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