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热议丨开“纠结”锁要靠理想+服务双发力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程振伟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7年09月11日 20:03:30

更多

青年要明白,当国家社会在向上向前,个人的发展机会肯定不会少。不沉沦,青年应坚守理想,奋发向上。不误读,社会要正视青年纠结问题,多从青年角度思考问题,多为他们提供公平制度供给,多为青年做好服务。

timg (7).jpg

  最近有一篇网文《一个女研究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较大关注。其中写到:“农村大学生就像是一群城市候鸟,时常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迁徙。我们时常不清楚,自己究竟处于故乡还是他乡?当我们在城市时,我们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从农村的生活观念中彻底抽离,我们想融入城市,可我们时常觉得漂浮,没有根”。有着类似背景的大学生,也如这位作者一样,“时常感觉到自己是在纠结中前行”。

  2年前,上海大学王磊光博士的“返乡手记”,引发一阵农村大学生与乡土关系的思考。农村青年离家入城,春节回家时发现乡土关系世俗化、疏离化,“读书无用论”泛起,不免一阵阵失落。争论之后一种主流观点是,这些失落感不免流于表面,农村在坚定向前,农村大学生不能满足做旁观者,也要思考如何做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今天,这位女研究生的返乡笔记,又提出农村大学生的“纠结感”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

  如果说农村大学生有“纠结感”,倒不如说是具有某种普遍性的“青年纠结”。年轻人对未来之美好往往满怀憧憬,现实与预想有偏差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位女研究生的挫折感,主要来自家人对自己上了大学进了城市工作不够“高大上”的失落,没有高工资,没有所谓光鲜社会地位,甚至不如邻居打工小伙伴一时来的实惠。如果说收入偏差感在农村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城市青年何尝不是如此?最近媒体报道,杭州女孩6年花18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与之对应的是,近半数海归初次就业工资在6000元以下。同样是家庭倾其所有,供孩子进城读大学或出国留学,毕业后一样不能立即收回投资获得教育投资溢价,青年和家庭的失落感不难理解。

  由物质一时达不到预想而衍生的“青年纠结”,其实也反映了社会进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大学文凭即意味着很容易在社会中找到偏高位置。这是建立在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的前提之上,大学文凭等于美好未来的现实,来自“高等教育稀缺时代的收入溢价”。大学一毕业就能众星捧月出人头地,那是社会整体匮乏时代的症候,社会发展水涨船高,今日大学一毕业,首先要抹平大学里的理想状况与社会急速发展形成的位阶差距,先了解这个知识能力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不断调整好心态在无限细分社会中找准自己位置,才是今日大学生最要具备的素养。当然年轻人也不必着急,传统的社会阶层上升,往往需要艰苦磨炼和从青年时代开始的大约15年的奋力打拼,传统工业时代的所谓富豪往往都经历过这样的传奇故事。未来毕竟属于今日的年轻人,年轻人不妨静心等待自己时代的到来。

  青年纠结,正说明青年有一颗励志向上心。存在“纠结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解开“纠结锁”最好的方法是青年的内心要积极向上,国家与社会要做好服务。一方面,我们常说命运要靠自己把握,青年要苦干实干,有付出总有回报,正向激励可以缓解精神上的飘忽感。另一方面,也要营造青年成才发展的系统环境。国家要在公平制度供给上下功夫。比如目前的城乡二元对立,城乡差距、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差距,很多方面是因为制度供给带来的机会差距所导致,这种差距客观上令农村青年的上升难度增加。加快实现城乡和地区均衡发展,让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获得更好制度供给,让大批人才也向曾经的人才洼地集聚,让农村大学生不仅仅蜂拥北上广也能在家乡就近找到发展机会,让有实力有保障民企发展起来而使政府事业单位不再是就业唯一选项,那么就会少一些青年纠结,少一些农村大学生面对父母的无力挫折。

  对一个奋发向上致力让人民有获得感的国家,其青年理应有信心。当年轻人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差距,许多人盯着同一机会时,不仅要调整心态,还要与国家建立命运利益共同体理念,利用国家公平制度安排创造的发展机遇,与国家一起把蛋糕做大,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在个人自我实现中祛除小我纠结顺带解决同类人的纠结,这才是中国青年的应有担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要国家在向上向前,青年励志成才,结果都会是好的。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中,80年代高中生高加林高考落榜,进政府单位受挫,以为人生走到了陌路,彷徨纠结却不知,走出农村和个人小天地,才发现外面改革开放提供的个人发展机遇实在太多了,考上大学的,没有考上大学的,甚至不识字的,才刚刚开始全民创富狂奔呢。

  不管是王博士还是女研究生的返乡笔记,说的都是时代更迭大潮中个体一时无法看清国家社会形势时的彷徨纠结。要辩证看待青年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纠结感。纠结感不等于无力感。青年要明白,当国家社会在向上向前,个人的发展机会肯定不会少。不沉沦,青年应坚守理想,奋发向上。不误读,社会要正视青年纠结问题,多从青年角度思考问题,多为他们提供公平制度供给,多为青年做好服务。理想与服务双发力必能解开青年“纠结之锁”。


标签: 农村大学生;青年;返乡;研究生;年轻人;大学;供给;差距;大学文凭;发展机会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