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网论天下 正文

一线视角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把握新时代的民生新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吴秋余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06日 08:47:38

更多

做好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准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

原标题: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timg (15).jpeg

  “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温暖着13亿人。

  “择校热”“大班额”“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寻常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成了今年经济社会领域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老百姓过日子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吃饱穿暖的物质“标配”基本满足,人们在富起来之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高配”成了新时代的新追求。

  与此相应,解决民生问题也从过去单纯依靠发展经济来满足物质文化需要的加法,变成了加减乘除综合运用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四则运算。以教育为例,201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但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增加优质教育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普及,但享受服务的“难”与“贵”成为新烦恼,需要在加大公共投入力度的同时,激发社会资本活力,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社会服务。

  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会比不发展时少。解决当前“好不好”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聚焦重点、精准施策。解决“有没有”,可以依靠撒胡椒面、摊大饼,把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解决“好不好”,则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效解决发展质量不高、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让人们活得更舒坦、更出彩。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尽最大努力谋发展,也要根据实际状况定目标,不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求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新的时代条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也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旧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会出现,这决定了解决“好不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正是谋划发展的最佳时机。做好民生改善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准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让政策更精准、措施更给力、发展更协调,让新时代的日子更红火。

标签: 好不好;发展;问题导向;新时代;因地制宜;人民群众;入学率;民生领域;生活;心事

推荐微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