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 | 从“完善和发展”到“坚持和完善”

2019-11-09 13:20:37 东海风 周凌华

  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之治”奠定基石。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了一个很重大的主题——制度。

微信截图_20191109131946.png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政治宣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这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鲜明结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完善和发展。

  所谓“完善”,就是对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完善。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此时有些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的、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所谓“发展”,主要体现在“全面”两字。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除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其他领域改革也同步推开,改变经济改革单兵突进的现象,在“五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的框架下,将经济改革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改革协调推进,革除体制机制弊端,通过系统地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新时代,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全社会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几年来,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了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利器。6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10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400多个重要改革文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那样:“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从此,中国的改革形成了大潮奔涌之势。

  “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16个字描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中已出台实施方案的超过95%。对照民众获得感的改革清单,各项便民惠民利民的举措密集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养老并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从改革中释放出来的能量让人民群众有了巨大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解决了一批结构性矛盾,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打通理顺了很多机制上的堵点、难点、痛点,解决了很多民生领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广度、速度、深度、力度来考量,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举世瞩目,正在不断放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之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增强了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金秋这一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系统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又分别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等13个方面作出许多新的制度安排。这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中,在时与势、破和立的思考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誓言。会议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完善和发展”到“坚持和完善”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深化和展开,同时又作出许多新的部署和安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里的“坚持”是“坚持和巩固”之意,之所以要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部分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12个方面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间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显著制度优势。这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唯有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因而,我们要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里的“完善” 是“完善和发展”之意,就是要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确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是我们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由此可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从根本上提升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增强我们的制度竞争力,在全球百年变局中能够赢得主动。

  综上所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这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只有既坚持和巩固好,又完善和发展好,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从“完善和发展”到“坚持和完善”的转变,一定能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关新闻

//图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