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拥抱理论创新新时代 ——盘点2017理论关键词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江于夫    责任编辑 钱振霄
2018年01月08日 07:40:10

更多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它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微信图片_20180108080144.jpg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它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新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具有伟大的理论创新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创新性、人民性、科学性,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纲领,而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深远世界意义。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从物质文化领域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拓展;二是人民需要的层次大大提升,这些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已经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了,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凸显出来,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谓发展不平衡,有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城乡发展不平衡,有供需结构不平衡,也有群体发展不平衡。所谓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质量和效益还需要提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等等。这就要求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

  3.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需要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特点、深刻理解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这些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国的发展站到一个更高层级的历史方位上。从这个历史方位往前看,新时代的内涵,在国家层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人民层面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华民族层面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层面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timg (11).jpeg

  4.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深刻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重点在于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者认为,乡村振兴,在宏观层面上,一要依靠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领域的改革有序推进;二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较快增收,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微观层面上,要明确乡村振兴的五大着力点,即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复兴、乡村治理体系和城乡配套改革为抓手,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特别要落实好精准扶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5.高质量发展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时代。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学懂弄通并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着力抓好明年的重点工作。

  具体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此,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牢把握工作主线,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基本路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6.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一个社会,文化深及精神思维、价值理念、心理结构,因而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深邃、意蕴更加厚重,建立在先进文化上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支持,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尊重本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就要为如火如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成就感到自豪与振奋、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并为之不懈奋斗。

  7.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并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但扩展和丰富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而且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清晰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纲领性指引。

  社会治理的共建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社会治理的共治需要以多元创新为依托,社会治理的共享需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而共享是目标。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8.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些论断与主张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对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出发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解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气候安全等基本需要上升到美丽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的审美需要。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对人民需要层次上升的明确回应。

  建设美丽中国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关切的重大问题。要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环境治理标准,着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9.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深入理解: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中坚性和全局性作用,发挥着指引方向、创造实绩、谋划长远、维护核心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既是党领导一切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治是核心,是导向,是关键,政治建设是路径,是方法,是过程,政治过硬,思想才能过硬,作风才能过硬,领导班子才能更加团结。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10.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前提,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引领,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一定能全方位、多领域、各疆域、诸层面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综合、立体、网络化格局,创新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继续为人类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有学者提出,关键是抓住“伙伴关系”这个政治前提 ,要以“结伴而不结盟”的新方式,构筑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保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既推进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也要推进政策对接、民心相通等方面的“软联通”。

timg (7).jpeg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文化;人类命运;治理;政治;发展;共同体;乡村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