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为G20备料精彩的杭州故事

对于中外媒体届时的高度聚焦,杭州也大可放平心态。只要我们做到信息及时公开、透明,表达出乐于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坦诚,国际社会一定会感受到杭州的美与真。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经常上网,六个字的画外音听懂了吗?

  如今,总书记提出的“经常上网看看”,希望领导干部们能拿出游子“奔团圆”的勇气,将困难和拖延化作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经常上网看看。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哲言: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之网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互联网既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加速器”,通过网络问政,织就造福人民的互联网,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须,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观点 > 学习有理 正文

思想纵横|“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海峰    责任编辑 王天骏
2018年02月13日 19:40:09

更多

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

  原标题:“致中和”的当代价值

384.jpg

  “致中和”是儒家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致”是达到之意,“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境界。什么是“中”与“和”呢?董仲舒认为:“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中”意为中庸、时中,尤其强调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和”意味着和谐、和合,尤其强调不同对象彼此相应无碍、达到和谐。换言之,无论是人、事、物,还是观念、道理、方法,如果偏离了中和,就会走极端,失去平衡、产生偏差。“致中和”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致中和”在修身养性方面蕴含着内外两个方面。“致中”是向内的功夫,要求起心动念以及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能达到中正和谐的状态;“致和”是向外的功夫,要求在待人接物时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只有经过逐渐积累,一个人才能把向内的“致中”与向外的“致和”贯通起来,达到“致中和”,从而不断提高生命境界。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致中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性情的中和,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性情,达到个人内心的中正和谐;二是社会群体的中和,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和谐;三是天地自然的中和,个人生命与天地生命相互感应,达到天人合一。这三个层次的“致中和”是一体的,但又是有阶次的,需要一步步由近而远、由内而外地去打开、生成,不断扩展“致中和”的境界。

  “致中和”虽然有不同的层次,但首先要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开始。如同《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指出,人格修养要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善的人。儒家经典中有一整套养成中和之德、高尚人格的方法与途径。《大学》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且依次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由小及大、由细微直至宏远的修养过程,认为一个人要想身心统一、做出一番事业,必须从小就加强自我身心修养,进行道德提升,完善自身人格。从认识论上看,这一过程先是进行格物致知的学习,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然后从格物致知再到诚意正心,努力改造主观世界。通过这一过程最终成为德能兼优、身心完善的人。

  在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关键是要重视“致中和”,使自己的行为趋向中正无偏。孔子认为“过犹不及”,一个人要实现中庸之德,就要“叩其两端”,没有过和不及这两种偏执的状况。就人际关系而言,则要坚持“和为贵”。“和为贵”思想使中国人习惯于做事不走极端、求同存异,并最终变成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为贵”不但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也成为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和平是社会发展、国家安定、天下和谐的首要条件。

  “致中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熔铸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内化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当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过程中,对“致中和”这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有的中国智慧,有助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达到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标签: 和谐;境界;中庸;格物致知;中华传统文化;现实意义;董仲舒;和合;发展;转化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cpl/rdht/201802/W0201802135452304982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