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焦虑需要有效释放
北京青年报 乾羽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24日 08:12:51
面对普遍的环境污染,一方面,我们抱怨环境变差污染严重,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把环境污染当成是一种调侃的对象,缺少严肃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
雾霾来袭,关心孩子健康、防霾心急的上海黄浦区某小学的部分家长,想自掏腰包,为孩子所在的教室里安装空气净化器。然而,家长的这一提议,却遭到校方的拒绝。理由是,类似做法,没有先例,而且如允许个别班级家长自费为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会引起其他班级的攀比心理,校方比较难处理。
对于新闻中紧张孩子健康的家长,人们会报以同情或者觉得矫情。同情是因为,环境问题是普遍的,不仅这些家长的孩子在遭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其他的孩子也同样如此,他们没有更皮实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觉得矫情是因为,既然问题是普遍的,既然其他的孩子可以忍受恶劣的环境,这些家长的孩子自然也能够。如果每个家长都如此,学校岂不是成为了各种净化环境和预防污染设备的“展览会”?
可不管这些家长的想法是否异想天开,或者没有顾及到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的感受,他们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应该被尊重——对于污染问题的焦虑是一种本能,对于污染的预防是一种自救。
面对普遍的环境污染,一方面,我们抱怨环境变差污染严重,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把环境污染当成是一种调侃的对象,缺少严肃的思考和积极的应对。有人会说,环境污染是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作为个体有什么力量去解决呢?所以焦虑不如调侃。毕竟,以调侃的姿态面对污染问题还可以保持一种乐观的形象。可问题是,环境污染是真实的严重的,即便调侃的姿态让人感觉到表面的乐观,实质的伤害还是无法避免。此时,所谓的调侃和乐观只能是一种逃避。
与这种麻木的乐观相比,个体的焦虑应该被理解。至少,这种个体焦虑中包含着对问题的重视,以及积极自救的意识。如果这种焦虑不能恰当地释放和被引导,就容易引发其他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这种焦虑,并通过有效的途径来释放、引导这种焦虑。如此,人们才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充满信心,才能积聚积极应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勇气。
具体地说,这种途径应该是一种议题设置——当个体感觉到焦虑时,这种焦虑汇集起来构成了舆情;这种舆情给社会、媒体、政府设置了议题,这种真实的议题推动了环境问题的解决。如果舆情不能被打捞,并成为真实的议题,舆情就会出现积郁或转移,甚至演变成为破坏性的能量。同时,这种途径应该是一种具体的制度——当环境问题摆上议程后,制度的框架和应对措施是存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是完善的,治理的时间表和路径图应该是具体的。理想的情形是,即便再严重的环境问题,只要纳入了制度解决的轨道,都可以迎刃而解。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必须解决的难题。即便正视这种问题有时会产生无力感,解决这种难题有时会产生挫折感,我们依然需要去面对和解决,并时刻保持痛感与韧性。因为,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根本无处可逃。
标签: 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