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
浙江日报 王玉宝
责任编辑
程永高
2015年12月24日 08:12:51
化解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将推进结构性改革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强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部署,再度强化了公众对中国改革的期待,强化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不意外。当前,中国经济稳坐全球第二的“宝座”,虽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却遭遇外在世界“平庸增长”的尴尬,更面临发展模式“频道切换”的考验。化解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深度搏击国内外市场的浙江,对此体会深切。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谈及开放发展时,就态度鲜明地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把产品做得更好、更对路”。这针对的正是新常态下供给侧冷热不均:一边是一些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门可罗雀,一边是互联网等“新宠”忙得焦头烂额、门庭若市。“几家欢喜几家愁”,显示供给侧结构失衡,改革迫在眉睫。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论坛上,李强省长直言不讳:“当国人在排长队购买苹果新产品、在日本抢购小家电、在新西兰争抢奶粉的时候,我相信,我们这些在政府部门和在企业工作的与中国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人,脸是发烫的、心是发慌的。”这更彰显了优化供给侧结构、激活内在消费能量的紧迫性。
中国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奋力打拼,终于培育出实力强大、规模惊人的消费主体。倘若此时供给侧无法满足公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岂非一大憾事?!
以此而言,通过改善供给侧结构,让“跨境消费”回流,将中国的消费红利以市场化方式留在本土。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五大政策支柱”,抓好“五大任务”,浙江须走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关键一步。
从宏观上看,就是大力发展七大万亿级产业。中国早已过了物资普遍紧缺的年代,我们再也不能沉醉于“大水漫灌”式供给,而要代之以“精品”。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这七大产业,瞄准的社会需求,诱人的经济前景,澎湃的发展势头,毋庸多言。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另一匹“黑马”。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正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彪悍”势头的“剪影”。这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文化消费“大时代”的必然趋势。此类新兴产业的勃兴,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错失的良机。
从中观上看,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制造”为趋势的新工业革命,是中国制造摆脱“双向挤压”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工业经济“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互联网+制造业”,不仅能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也使产品本身智能化,更推动产品设计、销售、完善过程的互动性,精准对接需求侧。浙江已有信息经济的良好基础,互联网经济更是一马当先。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既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微观上看,少不了浙商和企业主体的卓越追求。能否坚决从低小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中走出,关乎浙商未来。大力发展进口替代,瞄准国内市场热销的国际产品和出国购买集中的产品,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积极填补国内消费市场并开拓国际市场,这是企业供给侧改革最直接的方向。同时,只有精心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和质量水平,加大品牌建构力度,勇于并购国际优质资源,才能让浙商真正站稳供给端。从政府而言,则要在“浙江制造”标准引领、技术改造、质量提升、技工培养等方面搭好平台,完善政策,积极引导。
标签: 供给侧